沟通好,外星人也能做同事

标签:
82期沟通文化背景对方的语言潜台词财经 |
分类: 经济动物 |
Good Communication Help You Co-Work With Alien
沟通好,外星人也能做同事
导语:双方都只是想好好完成自己的工作,谁都没错,但沟通效果却很糟糕……在多元文化的企业里,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而带来的鸿沟总是存在。
撰文 Sandy 编辑 韩锡京 设计 赵红娜
http://m1.magspace.cn/201301/20130128131413179348.jpg
这回我们来说说中国员工和外国同事、外国老板之间的那些不愉快。
要说这个话题呢,就免不了提起在这个领域里最著名的事件了…… 还记得多年前甲骨文公司发生的那档子事儿么?让我们为初入职场的小公司人们“科普”一下这个曾经横扫全国公司人邮箱(当年还没有发达的社交网络,传播八卦主要靠邮件)的八卦吧—秘书妹子下班后看办公室没人,就锁了门,新加坡老板晚上回办公室开不了门,就在半夜一点写邮件斥责妹子,命令她以后必须向所有老板确认无事后才许走,还把斥责邮件抄送了公司高管。妹子也不是好捏的软柿子,她愤而撰写了措辞更严厉的邮件回复给老板,并抄送给公司在国内几大城市的全体员工。她在邮件里告诉老板,你别把自己的错误转嫁给别人,你至少要懂做人最基本的礼貌!故事的结局是秘书和老板都不太开心。你看,新加坡人虽然长得跟我们差不多,也会说中文,但在他们那个通常只说英文的工作环境里,行事作风把汉文化圈与西方做派结合起来,对不习惯那种工作氛围的人来说,就会觉得他们“很难弄”。
那么,沟通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能构成多大的障碍?不妨把你自己想像成猫咪,把外国同事或老板想像成小狗。当小狗对猫伸出爪子、摇动尾巴表达友好时,按照喵星人的习惯,就理解成了“它对我不耐烦,它要攻击我了”。而如果猫咪先发出咕噜噜的喉音(通常表示舒服、愉快、友好),在汪星人听来却成了愤怒的表达……尽管双方都试图表达好意,谁都没有做错,但沟通效果却很糟糕。
即使彼此都能说一点儿对方的语言,甚至其中一方的外语水平还不错,但由于文化背景差别而带来的障碍仍然时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的职场生活中。要与外国同事、外国老板合作无间,寻找到一个对双方都有效的沟通“频道”很重要。
http://m1.magspace.cn/201301/20130128131439117680.jpg
http://m1.magspace.cn/201301/20130128131448601998.jpg
我们这儿的韩国老板是从总部派过来的,每两年就要换一届。现在的这位老板挺Nic e,也很好学,他的中文已经大有长进了。要不是发生了那件令我暴怒的事,我会一直对他保持良好印象。
我们老板自己的工作效率还算挺高的,至少回复邮件和开会的效率都很高,看起来也是个勤奋的人,但他对员工是否真的勤于工作一点都没有洞察力。我们这儿混日子的人很多,许多同事白天磨磨蹭蹭不好好干活,聊天、看新闻、上淘宝什么的大有人在(公司IT管得不严),到下班之前开始赶工,下班后还留在办公室里加班(一般是没有加班费的),弄得自己好像很忙的样子。这算什么呀?工作效率低,还耽误正常工作的同事的进度。可是,一年过去,到了升职加薪的时候了,我们部门的Review就我的最差,另外两个加薪幅度都比我大。为什么呢?因为老板觉得她们都是下班后主动留下来工作很久的爱岗敬业“小蜜蜂”,一到点就走,我对工作不像她们那样热爱。那是因为我早就完成工作了好吗?难道只有韩国老板这样不开眼吗?
让The Week来安慰你
当然不是啦,亲爱的。很多老板都这样的,那不算是韩国人的专利。不过,来自受汉文化影响的区域的老板们可能更愿意看到员工们做出勤奋的样子,而相对比较容易忽略真正的工作结果。
另外,也不要忽略公司文化的影响,在很多企业内部是有所谓“加班文化”的,下班后不留下来假模假式地工作一段时间,谁都不好意思离开。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有这样的氛围,你要么接受它,和大家一起装模作样,要么就接受被升职加薪无视的命运。这不是老板本身不开眼,是公司文化决定了行事风格。
http://m1.magspace.cn/201301/20130128131521257677.jpg
我大学一毕业就做行政工作,已经四年了,我对办公室里的一切设备了如指掌。我是打印小能手,我相信我的同事们对如何使用那台打印机也不会有太多问题,如果新同事不太清楚怎么用,我很愿意直接走到打印机旁边去提供帮助。但我觉得“ 把打印机的所有功能介绍和使用方法说明都浓缩到一张A4纸上并调整出清晰的格式”这件事很难啊!这是一台多功能机,有很多我们在办公室里几乎从来不会去用的功能,而即使你需要用到那些功能,也可以直接去翻使用说明,那份说明写得特别清晰易懂……
但我的日本老板不管这些。他的要求又明确又坚决,我必须在一张A4纸的范围内说清楚这台机器的整套功能和用法,然后把它按照一定的格式编辑好,打印出来,贴在打印机旁边的墙壁上。连“用蓝灰色万能胶泥来贴,以防污染墙壁”这种细节,他都规定好了。
我知道日本人工作很细致,但这也太过细致了吧?为了做这件事,会花费掉我多少本来可以用来做更重要的事情的时间啊!
让The Week来安慰你
当我们说到日企的严谨工作方式时,很多人会啧啧称赞,觉得“能把事情做到这一步,难怪可以生产出那些在细节上很了不得的产品”。相对其他国家的企业,日企的工作氛围相对比较压抑,强调“工作就是工作”,希望每个人都严格执行那些巨细靡遗的规章制度,他们相信这样才能让工作效率和效果都实现最佳水平。可是,副作用当然也会有,在这样的环境里,员工和管理者都可能渐渐养成一种近乎于强迫症的工作习惯。也许在他多年的工作经验里,“把事情整理到一张A4纸上”就是他认为有效的工作方式(或许也受到公司其他管理者的认可),他还会觉得这样整理一遍,对你来说也是有好处的。那么我们就让他满意,同时让自己稍微轻松一点—A4 纸文件仍然要整理,但你把说明书上的步骤再简化一下,他真能看得出来吗……
http://m1.magspace.cn/201301/20130128131543992338.jpg
英国老板平时很有礼貌,批评你时也仍然很有礼貌,有时候在表达负面意见时过于婉转,和我以前在澳大利亚公司时的老板很不一样。从着装上看,现在的老板都不穿牛仔裤,以前的澳洲老板还穿人字拖进办公室呢……
前几天,在开会时我把辛苦赶出来的一份活动提案讲解了一遍,措辞、语调和排练时一样,讲完后信心满满地等着老板批示。“Quite good.”英国大叔说。哇,感觉自己一下子充满了干劲,心情超好。
但我还来不及进行下一步工作,就收到了老板的邮件,整个提案重做。my god......!后来向朋友吐槽时才知道,原来当英国人说“Quite good”时,一旦加上了“quite”,这个评价距离“good”就颇有距离了。真希望他们说话更直接一些!
让The Week来安慰你
英国人讲话比较拐弯抹角,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尽量用积极正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是负面观点,也要使用正面的词汇。这和我们的沟通习惯不太一样,如果你没有和英国人一起工作过,就有可能被误导。其实,把英国人换成日本人、德国人、美国人或者其他什么地方的人,这类误解也可能经常发生。回想一下你的前任老板,虽然说话更直截了当,但说不定在哪种沟通方式中就有可能伤了我们的玻璃心呢。
http://m1.magspace.cn/201301/20130128131606257538.jpg
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管理者在行事做派上会有一些“ 地域特色”,但更多的还是作为……地球人……
的共性。有一些职场上的坏习惯,放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不会受欢迎。前几年,服务式办公室供应商Servcorp公司在对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大约700名商务人士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了以下五种行为被普遍视为最不礼貌的工作习惯—
同事见面不说“你好”或“早上好”;
不为公司客户端茶倒水;
在办公室大声喧哗;
随口许愿以及用手机接私人电话;
未经允许使用他人办公用品以及窥探同事私生活。
在该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都承认,日本人最讲究工作礼仪,而美国人和英国人最容易因为对方的无礼工作习惯而生气,澳大利亚人则相对不太重视工作礼仪,他们习惯在工作时间大声说话和接听私人电话,工作氛围比较宽松随意。
http://m1.magspace.cn/201301/2013012813162639921.jpg
在英国公司工作,了解英国人的言谈规则和话语背后的潜台词,会对工作大有帮助。如果你懒得去翻《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这本书,至少也要知道,在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些听起来貌似褒扬的话背后,可能藏着一颗哀怨不满的心。
他们说:Quite good.
你可能以为:他觉得不错哟!他们其实觉得:有点儿失望。
他们说:I hear what you say.
你可能以为:他听进去了(他同意我的话)。他们其实觉得:我听到了,但我不同意,连讨论都不想再讨论。
他们说:That is a very brave proposal.
你可能以为:他欣赏我的胆识。他们其实觉得:你疯了吧!这种烂主意是怎么会侵入你大脑的!
他们说:Oh, incidentally…(或者是By the way...)
你可能以为:他打算顺便提一下别的什么不太重要的事儿。他们其实觉得:刚才说的都不重要,接下来我要说的才是这次讨论的根本目的。
他们说:I almost agree.
你可能以为:他几乎就要同意了(只要再做一丁点儿的调整,他就彻底同意了)。他们其实觉得:我完全不同意。
他们说:I only have a few minor comments.
你可能以为:他只有那么一小点儿意见。他们其实觉得:你完全不得要领,你必须重做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