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媒体的爱与恨

(2013-01-19 22:30:39)
标签:

81期

新媒体

审查制度

搜索

鈥溗槠

财经

分类: 专栏

New Media: Love and Hate

  新媒体的爱与恨

 

  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的报道方式和传统的媒体审查制度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交流方式、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正在改变。

  撰文 李文漪 编辑 俞燕 叶瑞莹 设计 黄晓蕾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通信传播构成的新媒体时代:数字报纸、移动电视、微博、QQ、微信……媒体的本质、政治生态和人们的阅读交流方式,也因之而变。

  传统媒体所拥有的优势—垄断的新闻发布平台,如今正被新媒体打破。新媒体变成新闻线索的提供者,让草根们也成为“媒体人”:导演通过自己的博客解读即将上映的新作;经济学家们通过微博点评降息等政策的效果;公司通过官方微博澄清事实;手机随时街拍,业余狗仔队成群;YouTube让你变成导演……当事人、见证人和报道人的身份变得模糊、界线交融。

  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的报道方式和传统的媒体审查制度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如报道的及时、信息的便捷、“核裂变”式的传播效应和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的媒体训练和媒介素养,信息的质量和真实度无疑是新媒体的一大硬伤。

  新媒体时代,最在乎的不是谁在说、说什么,而是信息正在被说着、转发次数的海量。信息的质量、真假经常被忽略,话题的刺激性是王道。

  无论是国际上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还是国内的“表哥”、“房妹”等事件,新媒体都扮演了政治监督和公共事件推动的重要角色。新媒体的揭丑功能和搜索功能像一把利刃,为公众剖开真相的种种细节。

  2008年,奥巴马充分借助视频网站、Facebook、Twitter等新媒体的力量,打造自己的形象,赢得选民的爱戴,成功入主白宫。不过,硬币有两面。2011年大选中,新媒体变成了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竞选团队相互攻击的武器,并根据民意诋毁对手、修正竞选政策。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交流方式、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正在改变。新媒体时代的阅读已变成“扫描与搜索”,人们眼中出现的不再是完整的句子,而只是一些关键词,在大脑进行扫描时,它们快速地闪烁、跳跃、迁移。刷微博、上人人、挂QQ,大脑时刻处在一个分布式的“多任务”状态,进行的是“碎片化”的浅阅读。

  人际交流则少了面对面的言语倾诉和眉目传情。聚会时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大家围桌而坐,各自低头玩手机。然后在微博或微信上互评,尽管发布者正坐在你对面。

  个人的空间正被无限地碾压,一方面是过度地分享和炫耀,一方面是无奈地被过度暴露,在公众平台上,私人生活的拉链被悄无声息地无情拉开。

  生活在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真让人又爱又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