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跳槽风”劲吹

标签:
74期基金跳槽财经 |
分类: 钱儿的事 |
Fund Managers:We're Done!基金业“跳槽风”劲吹
导语: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帅”。今年是基金公司难熬的一年,面对公募基金行业前景黯淡,基金公司掌门人的位置已经越来越不好坐。
采访/撰文马珊珊 编辑俞燕 马珊珊 图片提供Getty Images 设计宋丽丽
熊市绵绵,基金公司很焦虑、很茫然,基金经理和高管们纷纷挂靴而去。虽然离职不新鲜,但今年的离职潮更添一层惆怅:公募基金的光辉岁月已不再。
基金业跳槽勤
今年5月,“基金一哥”王亚伟宣布辞职,基金业感叹,王亚伟离去之后,基金业从此将进入“无名时代”。明星基金经理的离去,让基金业跳槽风再掀高潮。不光基金经理频频跳槽,基金公司高管也加入跳槽阵营。近日,被业内称为“中国基金行业骨灰级少帅”的汇丰晋信基金公司总经理李选进因“工作需要”离职,成为今年以来第12位离职的总经理级别的基金公司高管。
此前,国投瑞银总经理尚健因“个人原因”辞去总经理职务,不过他对媒体表示,“四十不学艺,将来还是不会离开这个行业吧。”南方基金总经理高良玉亦已离职,范勇宏卸任华夏基金总经理,转任华夏基金副董事长。至此,国内“老十家”基金公司的创始人已悉数辞任。
长安基金总经理曹阳亦因“个人原因”离职,据了解,曹阳已辞职回家照顾孩子。长安基金成立至今尚不到10个月,曹阳的离开可谓“闪辞”。同样“闪辞”的还有方正富邦总经理宋宜农,方正富邦成立亦未满一年。万家基金总经理杨峰因“个人原因”从上任到离职亦仅有15个月。
在坚守四年之后,国金通用基金总经理王文博在首只产品即将问世前夕辞任,让市场颇感意外。浦银安盛总经理钱华的离职,则被业内认为是因其对公司“心灰意冷”。
中银基金的陈儒因“工作变动”辞去总经理一职,申万菱信总经理于东升亦挂冠而去。东吴基金总经理徐建平辞职的理由是“组织安排和个人工作调动”,他的新去向是另一个行业—东吴人寿的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
泰信基金总经理高清海执掌泰信基金近十年,今年没能获得董事会的续聘,正式离任后仍将担任公司顾问一职。
公募“奔私”,光环难续
“基金行业是高度市场化、高竞争和高压力的行业,流动性大是正常现象。”中国建投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前在接受《东方壹周》the week采访时,这样评价基金业的“离职潮”。
招商证券一位基金研究员对《东方壹周》theweek表示,“市场好时,公司内部会一片欣欣向荣,一旦行情变差,职场的生存环境也会变糟糕”。在他看来,基金公司高管离职的关键原因主要在于业绩压力较大。而一些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离职,则主要是因为激励机制不完善。
近日,业内传出王亚伟在深圳设立深圳千合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转投私募的消息,成为公募转私募的又一典型代表。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自2007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共有87位基金经理投奔私募基金。在“奔私”的基金经理中,尤以华夏基金和长盛基金为最,堪称私募基金经理的“黄埔军校”。
不过,好买基金的统计数据显示,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后水土不服,在持续熊市的洗礼中,公募基金明星基金经理们的“光环”未延续至私募领域。87名“奔私”的基金经理,整体业绩并不突出。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其管理的300多只产品中有60%出现亏损,跌幅达5%以上的超过70只,有6位管理的产品已经清盘,退出了私募圈,其中5位此前均在公募基金界取得过佳绩。
张志前对《东方壹周》the week表示,基金经理离职后转向私募的“确实比较多”。不过,这种现象在今年并不明显。原泰达宏利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方正富邦基金投研总监沈毅在接受《东方壹周》the week采访时表示,“基金经理的正常流动是有的,但没有大规模流向私募和专户。
”随着基金专户理财业务门槛的取消,亦有一些公募基金经理转向专户投资。不过,上述基金研究员对《东方壹周》the week表示,大多数基金经理离职后,要么离开基金业,要么“回流”做研究员。“去做专户的,我还没有看到过。”
在上述基金研究员看来,管理公募基金虽然有业绩压力,但资产规模较大,而专户的规模偏小,考核较严格,如果做专户,在业绩出现问题时,需要不断去向客户解释,压力更大。不过,他也表示,“如果未来专户的规模扩大,可以发行的产品更多,加上业绩激励机制的建立,可能会吸引一些基金经理加盟。”
一位基金业内人士表示,基金经理们的离职频率没有比其他行业更严重,对于基金公司总经理辞职潮的原因无需过度解读。
激励机制弱市求变
年末岁尾,被业内称为基金经理的“鸦片”的“年末基金业绩排名战”,又开始硝烟弥漫。多位分析师表示,长期以来,这种以短期业绩排名为核心的考核机制,间接导致基金经理为了“保排名”、“争奖金”而采取激进的投资风格,直接损害了持有人利益。
一般来说,公募基金产品的相对收益特征是确定的,公募基金实行相对排名机制,基金经理奖金与排名挂钩,并无绝对收益率概念。随着赚钱效应的持续减弱,公募“旱涝保收”的盈利机制也让投资人日益不满。在基金经理离职潮涌的趋势下,基金公司只有改革绩效考核机制才能挽留人才。多数业内人士呼吁,为了促使有效激励机制落实到位,应该推行绝对收益理念。
好买基金执行董事、CEO杨文斌在接受《东方壹周》the week采访时表示,绝对收益一直是行业的梦想,“我肯定赞成绝对收益,总体来说,就是给投资人赚钱。”南方基金经理夏晨曦则对媒体表示,绝对回报才是王道,绝对收益的投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基金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金经理须对大类资产的预期风险收益特征有一个更加清晰的判断,通过大类资产配置的调整实现绝对收益。
不过,目前业内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对冲机制的缺失以及固定管理费率等政策或机制的限制,公募基金难以真正追求绝对收益。上述基金研究员亦对《东方壹周》the week表示,到现在为止,无论是股票型基金还是混合型基金,公募都有基金仓位的限制,无法完全规避市场下跌的风险。如果以绝对收益考核,当市场下跌幅度较大的时候,基金经理很难完成考核任务。
“以绝对收益考核公募基金,在现阶段或者说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的。”上述基金研究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