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商的钻石工厂

标签:
60期劳动密集型黄金钻石消费心态物流财经 |
分类: 封面故事 |
导语:名贵的钻石在变得璀璨夺目之前非常的不起眼,就连生产它们的工厂也不是想像的那般。钻石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工人们排在工位上,做着重复的流水线一样的工作。从打磨、抛光等等一系列步骤,看着就像是路边小石子的金刚石最终变成了璀璨的物件。周大福是一个跨金制品和珠宝金品的厂商,你很难想像在体量上这家公司竟然超越了Tiffany、Cartier等。
采访/撰文/编辑 郭奕涵 设计 白燕
开工大吉。在周大福广州佛山顺德区的钻石工厂中,贴着这样一张红底金字、颇具南方特色的彩纸。
并不像很多消费者臆想中的样子,钻石加工其实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家工厂则是中国大陆最大的钻石加工工厂,现有工人1700 多人,未来则将扩招至3000 人。
有人说金刚石就是钻石,其实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它们的差别就等同于木头和家具之间的关系。钻石是金刚石精加工而成的产品,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探索钻石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金刚石在未加工前就像在海滩捡到的小石头一样不起眼。”周大福集团品牌总监陈义邦这样对《东方壹周》the week表示。
中国市场的消费趋势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黄金的消费在逐渐降低,钻石的需求则在上升。这也是周大福开始大规模宣传钻石业务的原因。
一直以来,周大福在内地消费者中的形象都是以做黄金出名,但其实这家公司的钻石业务早在60 年代初便已经展开。“大概在1962年左右,周大福收购了南非的钻石厂商,当时香港只有周大福一家可以做钻石。80 年代初,周大福在南非再次进行了扩张。”顺德工厂的张厂长这样介绍到。
张厂长十多岁便作为学徒开始了钻石加工的学习。从最开始用铜片粘钻石粉打磨钻石,到后来电脑协助、采用激光、水激光方式打磨,经历了钻石市场几十年的变迁。
用张厂长的话来说,国内消费者对钻石的态度正变得日渐成熟。“档次往低了走、尺寸往大了走、价位基本不变。”
早些年消费者在买钻石的时候,更喜欢在相同预算内购买净度高、但克拉小的产品;现在则慢慢倒了过来,净度略低、重量更大的产品开始火爆起来。
消费心态成熟是一件好事。周大福希望消费者成熟、对产品的需求差异化,其他厂商也一样。受制于原材料金刚石的千差万别,厂商无法决定原石的大小、品质,可每一颗金刚石都不能舍弃。大原石不该切小、小原石不能撑大,有各种需求的消费者才能消费掉各种原材料下加工出的钻石。
从物流方面也能感受到时代的变革,最开始的时候从工厂发到店面的货就像镖师押镖一样,为了保障价格高昂的珠宝的安全性,有的“带货人”甚至把钻石放在不起眼的垃圾袋、烟盒当中。到了现在,通过与快递公司进行专门的合作,出货量及安全性都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2010 年的数据显示,周大福在体量上已经超过了Tiffany、Cartier 等品牌。作为世界最大的珠宝公司,庞大的分销脉络、产能巨大的工厂等上下游构成的垂直体系保证了企业的运转。“每一年周大福生产的珠宝要超过70 万件。可以估算下一年我们要生产多少产品。”陈义邦说。
在大陆市场,周大福每一年的店面增长有200 家左右,开店速度平均每两天一家。为了满足需求,周大福在武汉的工厂已经开始建立。
“这是为了未来10 年的需求增长都能得到满足。”陈义邦补充道。武汉的工厂显示了中西部城市消费珠宝的潜力。去年,周大福业务的平均增速在30% 以上,中西部城市普遍超过这个增速。这样来看,三、四线城市成为周大福更看重的市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不过这些城市的体量还不够大、消费者反馈上来的货物消耗比重也不够成熟。三四线城市的黄金销售比重超过一半,一二线城市珠宝的销售则超过一半。
但周大福未来的方向将更集中在生产、销售珠宝上。这家家族企业作为早前已经上市、出售了10% 的股权,原因是“生意越做越大,不能只凭借家族企业的模式运营,而是要向国际公司转变,有更高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