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在惊人地重复
(2012-08-08 15:01:22)
标签:
55期财经杂谈降息伯南克印钞机滞涨财经杂谈 |
分类: 经济动物 |
撰文 宇靓
最近全球央行很忙:7月5日,中国央行宣布了一个月之内的第二次降息,英国央行宣布维持0.5%的基准利率不变,将量化宽松规模再扩大500亿英镑(约合780亿美元)。欧洲央行则宣布,将欧元区主导利率从1%下调25个基点至0.75%的历史最低水平,这是欧洲央行自去年11月以来第三次降息。
7月7日,美国公布的非农就业数据差于预期,市场聚焦于月末美联储的议息会议,预计其将公布下一步的量化宽松政策研判。
今年年初,摩根士丹利曾发布报告,预计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QE3)将在今年3到6月份间启动,届时美联储将采购5000亿至7500亿的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
于是很多人说,伯南克的印钞机又要开动了,但这并不是他的原创。将近一百年前,德国人就用过。
1922年,德国央行和德国财政部被迫开动印钞机,来挽救陷入滞涨边缘的经济。可惜结果与初衷总是背道而驰。经济滞涨继续,到处都是流动性,多余的钱没有用到企业生产中,价格以难以想象的速度飙升,德国马克拉开贬值序幕。1913年,德国全部货币共计60亿马克。1923年,1公斤黄油售价6万亿马克——是十年前德国全部货币供应量的100倍。也就是说,10年间马克贬值了10亿倍。
十亿是什么概念?如果忽略利率,每周存500万美元,需要存40年才有1万亿。美联储的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共有2.4万亿美元。
人们的存款变得没有意义,养老金也变得没有价值。如果你有400马克的月供养老金项目,结果只是一堆无用的废纸。人们要求每日领薪,而不是到一个月以后领一堆废纸。没多久,付薪频率改成一日两次。再之后,家家户户的壁炉里已经不用柴火了:他们直接点燃钞票。
事情是这样解决的:德国通过发行国债,让大部分国内和国外的债权人支付了这笔赔款,并用于本国生产和恢复。这些海内外资金蜂拥而至的理由只有一个:他们相信这个国家有能力将经济死而复生。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圈套很熟悉?科技和信息已经让这个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历史却依旧一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