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房子都要绿
(2012-08-07 15:56:18)
标签:
55期建筑绿色leed节能环境财经杂谈 |
分类: 封面故事 |
采访、撰文/邱珈、Louis、556
编者按:
对于建筑开发商和运营商来说,“绿色建筑”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概念,虽然造价较高,但在长期运营中带来的经济优势却不可忽略;而对普通人来说,每天身处其中的各种建筑是否够“绿”,也和我们的利益息息相关。既然我们已经渐渐接受了绿色能源、绿色汽车、绿色食品,为什么不关注一下绿色建筑呢?
在你心目中,绿色建筑是怎样的存在?绿色建筑省电省水,所以可以省钱;绿色建筑节能减排降低碳足迹,所以能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符合某些标准的绿色建筑还能获得国家补贴,还能节省营造成本。但那似乎只是建筑开发商们和运营商们关注的事儿,作为普通公司人,你未必觉得“绿色建筑”和你的日常生活有多大关系。
再想一想,我们每天要在办公楼室坐上八小时之久,孩子在学校里也要度过大量时间,回到家里,小区和住宅楼是我们耗费最多时间的地方。如果你所接触的建筑都是“绿色建筑”,那就意味着,它们的施工质量有保证,它们的装修环境相对更安全,而且你能以便利的公共交通到达这些建筑,在这些建筑为人们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里,它们对能源的需求以及产生的污染排放都会大大低于平均水平……这就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好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高层仍能保持新鲜空气流通的办公楼里,获益的不只是物业方和租赁了办公室的企业,普通公司人也从而得以在好空气里工作了;另一个例子是,那些拥有国际通用的绿色建筑认证的学校建筑,更容易获得国际学生家长的信赖,他们未必了解认证过程中的每一项标准,但那些在国外常见的认证标志就成了建筑本身的金字招牌。
其实,“绿色建筑”是在最近的二十多年里才渐渐形成全球化的标准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通行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不尽相同,其中有一些评估体系较为全面的系统成了被很多国家地区接受的标准,比如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推出的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Environmental design,能源和环境设计先锋)、英国的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方法)等,而中国也有自己的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系统。六月下旬,美国LEED机构拜访上海,与绿色建筑专业人士的一番谈话,成了《东方壹周》the week发起绿色建筑标准这一话题的契机。
绿色建筑关键词:趁早、趁早、趁早!
导语:LEED 是 Leadership in Energy &Environmental design 的缩写,即“能源和环境设计先锋”,这是一个由USGBC(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推出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也是目前在国际上最为流行的绿色建筑认证标志之一。在中国,也有两百来个建筑项目获得了LEED认证,它意味着这一建筑是“绿色”的,而所谓“绿色”不仅仅表示这栋楼的建材是安全的、建成后的碳排放比较小,而是说,该建筑从选址规划、建筑设计、建造过程、日常运营都是符合“可持续标准”的。在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高级副总裁Scot Horst看来,建筑之“绿”,从最初选址规划时就应该开始了。
Q&A
Q=《东方壹周》the week
A=何晓石(Scot Horst)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高级副总裁
人物简介:Scot Horst的专业经历包括绿色建筑咨询公司7 Group的总裁,负责私立和非盈利两个部门运营;非盈利机构Athena国际研究所主席,负责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评估。在加入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之前,他在LEED 指导委员会主持和倡导LEED v.3.发展。2008年他被USGBC授予LEED领导奖。Scot 系“巴黎可持续建筑联盟”的董事会董事,“摇篮到摇篮咨询委员会”的董事以及世界经济论坛“建筑改造和财务指导委员会”的董事。
Q:和英国的BREEAM等标准体系相比,LEED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或者说竞争优势?
A:BREEAM是隶属于英国政府的,由BRE开发的一套绿色建筑评判系统,它和LEED在很多方面的相似的,而且都是被广泛采用的标准体系,所以通常会被看作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但实际上,我们之间有良好的合作,他们的新CEO上任后很快就和我们开会商讨未来的共同发展了。如果要说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的话,BREEAM对每个国家都是用同一套标准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你很难比较一栋上海的绿色建筑和一栋奥斯陆的绿色建筑之间的区别,因为它们所处的气候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都是不同的;而LEED则是对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一套不同的标准,会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调整打分标准,所以你可以把上海、纽约、斯德哥尔摩的建筑进行横向比较。我总要强调的一点是,绿色标准体系之间并不是竞争关系,所以不用太担心“区别”,因为这个市场很大,我们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非不兼容的。大家的目标都是可持续发展,有一个评价系统,总要好过没有系统。
Q:中国已经获得LEED认证的房地产项目有多少?LEED在全球认证过多少个建筑项目?
A:目前我们已经在世界各地135个国家有将近5万个项目,如果按照建筑面积来算,其中40%是在美国本土以外的,而在这40%里,又有50%的建筑面积在亚洲。在中国,已经有1000个左右的项目申报了,但其中只有20%通过我们的评分获得了LEED认证,这些建筑大部分都在上海和北京。
Q:那么在那80%未获认证的项目中,哪些环节不达标的比例更高一些?
A:就我个人所知,在“能源和大气”这个分类中,“通风”这个评分点比较容易出问题。
Q:申报了LEED评估的中国建筑项目中,有多少是来自本土开发商的?
A:我们刚到中国的时候,会来做LEED认证的主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项目,但现在已经有50%的申报项目是来自中国本土开发商了。最重要的是,在过去两三年里,我们的认知度提高了许多,被很多开发商认作是个“全球品牌”了。实际上,目前没有一个地区市场是不考虑绿色建筑标准的,不管他们最终采用的是哪个标准,这比起五年前都已经是巨大的变化了,这是世界经济促成的。
Q:在推广LEED标准的时候,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A:地产行业所重视的是地段、地段、地段,而LEED重视的则是趁早、趁早、趁早!很多开发商仍然没有意识到“绿色建筑需要及早规划”这一点,先按照传统思路设计好,然后再看如何硬塞进一些符合LEED标准的东西,这样其实需要花费更多钱,而也浪费了人力物力,是违背LEED的原则的。我们希望让大家了解到,刚开始规划时就要考虑绿色建筑的标准,不仅是最后投入使用的建筑符合绿色标准,就连建造过程也要绿色。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通常不对每个项目进行具体的技术支持,但在中国也许应该改变一下形式,未来还要在技术上加以支持和培训。
Q:LEED AP的数量增长得很快,是否会有从业者滥用LEED AP这张“名片”?
A:我们帮助人们学习什么是绿色建筑,并提供考试让人们获得LEED AP资格,但我们不是“LEED AP警察”,不负责淘汰不称职的AP。我们支持、鼓励人们来学习这个体系,而最终要让市场来决定哪个LEED AP比较称职。
Q:中国住建部对绿色建筑提供了补贴,但只限于按照中国的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建造的项目,这是否会对LEED、BREEAM等国外的系统造成冲击?
A:不会。比如,在法国,他们有自己的HQE标准,采用HQE标准的项目能享受退税优惠,但仍然有很多项目在用LEED标准,我们的业务并没有变差。所以,在中国我们也同样不会受到冲击。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人们希望自己的建筑项目有国际认知度,如果你的这个建筑只在中国营销,用三星标准也很好,但如果需要对全球客户招商的话,用LEED之类的全球化的系统会更容易被认可。
Q:您觉得LEED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A:建筑、地产行业需要转型,而且这种转型应该是巨变。肯定会有人反感巨变,但我们必须推动整个市场的创新。比如,我们希望看到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提供者,建筑自身产生的水比自来水更干净,建筑自身就能发电,而不是把80%的电能浪费在电缆传输的过程中……另外,我们要设立适合不同地区市场的LEED标准,我们现在有个“LEED全球圆桌会议”,有21个国家参与,大家在会上提供不同地区的信息,讨论如何应对不同地区的文化、地理、气候等不同背景。比如,上海、佛罗里达、哥伦比亚的气候都比较潮湿,我们就需要为这些地区制定一个标准,在评分时把这个情况考虑进去。
链接:
LEED评分体系分为以下6个部分:
可持续性场址
水资源有效利用
能源与大气
材料与资源
室内环境质量
设计创新
关于LEED的数字
全世界有135个国家有LEED项目,通过LEED认证的总面积是8.08亿㎡,每天通过LEED认证的面积是157992㎡,LEED商业项目的总数有47116个,目前全球共有187195名LEED专业人士(LEED AP)。
我们身边的LEED绿色建筑
一,为后来的旧区改造地产项目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绿色改造:改良比革命强
导语:来自英国的宝麦蓝(Broadway Malyan)是一家有54年历史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事务所,在全球同类型公司内排名前10 位,在绿色建筑领域有充分的“实战经验”。这家事务所在世界各地有15家分公司,所做的建筑项目涉及到多种地区性的绿色标准,无论是在中东、东南亚、欧洲、北美还是中国,对于绿色建筑标准来说,“因地制宜”总是最重要的。5年前,宝麦蓝来到中国,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开始深入接触中国的绿色建筑项目。在《东方壹周》the week的访谈中,宝麦蓝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前主席、现任集团董事Melvin Davis告诉了我们,在探索中国绿色建筑市场的同时,他们所发现的一些本地特有的“障碍”。
Q&A
Q=《东方壹周》the week
A=麦文(Melvin Davis)英国宝麦蓝(Broadway Malyan)建筑设计事务所集团董事
人物简介:Melvin在设计和建筑方面有超过30年经验,曾负责宝麦蓝公司在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商业设计项目,2005年进入董事会,2008年执掌该公司在阿联酋的事务所,2010年被任命为集团主席,负责全球业务策略,2011年开始在上海公司负责商业及综合体项目开发。
Q:从建筑设计事务所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意味着什么?
A:在我看来,根本不应该有“绿色”和“非绿色”之分,因为所有建筑都应该是绿色的。绿色意味着“可持续”,而“可持续”和能源、社会、经济都息息相关,所有建筑都应该符合这些价值。
Q:在您看来,不同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各有哪些优势和弱势?
A:我们负责设计,LEED和BREEAM等机构负责评分,它们的评分体系提供了最基本的标准,来确认建筑是“平衡”的。这些标准体系在结构上是类似的,但细节又有侧重不同。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建筑都不一样,应该顺应当地的气候、地理、风俗等背景,因地制宜地采用最合适的绿色建筑标准。
比如,阿布扎比的绿色建筑和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标准体系就应该有所不同。我总是强调,客户不等同于使用者,绿色建筑要让它的真正使用者感到舒适。在中东地区,开发商更多采用Estidama系统,这个评分系统比其他系统更适合当地的气候,我们曾经在同一个时期在阿联酋做9个项目,有42个驻场设计师在那里工作,为了确保整个施工过程也符合Estidama绿色标准。
而在中国,越来越多人采用LEED标准,因为这里的气候和LEED的发源地美国相似。LEED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全球性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它在中国的基础很好,也比较有普适性。而英国的BREEAM体系也开始在中国发展了,最近他们刚刚认证了其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
Q:在过去几年中,客户方面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是否有所提升?
A:是的。一方面,开发商和企业都越来越重视CSR(企业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人们渐渐意识到了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优势,在照明、水、电、空调等方面,绿色建筑在长远来看都能为业主省下更多钱,在“绿色”上的投资,未来会获得更多的“绿色”回报,有些开发商确实眼光长远。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过去开发商造楼完全是花自己的钱,无所谓绿不绿的,现在他们需要找一些基金会来提供资金支持,那些有连带关系的、提供资金的机构对绿色是有要求的。
Q:中国本地开发商和跨国企业对“绿色建筑”是否有不同的理解?
A:国际开发商只是走在前面而已,但有了时间和法律的支持,中国开发商也会赶上,他们现在只是还在路上,将来一定会变得和国外同行一样。实际上,中国在能源方面已经走在大多数国家的前面了,如果把本土的能源经验和外国的绿色建筑经验结合起来,会有更大的进步。
Q:在中国设计绿色建筑项目时,哪些方面比较容易遇到困难?
A:最大的困难在于选址。绿色建筑不是从设计环节开始的,而是要从最初的选址、规划环节就开始。如果在国外,我们发现客户选择的地块并不适合做绿色建筑(比如周边公共交通不够便利),我们一开始就会建议业主不要拿这块地,但在中国,开发商自己也没得选择。另外,中国的很多开发商还没有养成“绿色从长远看也是经济的”的思路,如果只从眼前的利益考虑,就会想如何省钱和多赚钱。而国外开发商对绿色的概念十分了解,我们只要follow客户就可以了。
Q:建造绿色建筑的成本是否会比普通建筑高出很多?
A:如果你只看建造成本,绿色建筑的成本通常会更高一些;但如果你所说的“成本”包括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这两方面,那么通常从长期来看,绿色建筑反而更便宜。这就要看开发商想要如何运作这栋建筑了,如果这只是短期行为,造好后直接卖掉,那么开发商就希望造价越低越好;如果是为了长期运营,比如将来用于租赁、商业经营,那么绿色建筑的日常运营成本会低很多。开发商可以请测量专家来帮助测算一下,最后他们会发现绿色建筑更划算。
另外,时间也是成本。举例来说,我们是BP(英国石油)的战略合作伙伴,为BP设计了英国总部的建筑,这是一个获得BREEAM的“Excellent”(卓越)级别评分的项目,而在这背后是很大的时间成本——从规划之初到项目落成,BP等待了15年。
Q:在绿色建筑方面,英国有哪些经验可供中国借鉴?
A:英国有立法规定建筑的节能标准,比如现在英国的公用建筑都必须通过BREEAM标准(相当于LEED银级标准),这是法律的硬性规定。在建筑的硬件上做到了绿色,但在运营上却可能做不到,这就会使一些绿色节能的设施形同虚设,所以现在又有新的规定,公用建筑除了建筑本身要符合BREEAM标准,还要通过运营评级,并且在建筑的醒目位置标示出来。这样一来,如果租客看到业主的设计得了A级,但运营管理却只得了D级,就会不信任这家业主,就不会租这栋建筑里的单位。所以,英国现在的做法是在推动开发商和运营商,让他们一起让建筑真正“绿”起来。
Q:绿色建筑会不会变成一个过于时髦、流于浮夸的概念?
A:“绿色”是一个普适的概念,人们的生活态度就应该是绿色的——绿色汽车、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减少碳足迹……为什么不住在绿色建筑里呢?我们不怕它变成一个“时髦概念”。我们需要担心的是“漂绿”(Green-wash),很糟糕的设计也可能被吹捧成“绿色的”,这才是大问题。
Q:您觉得目前中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进程中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A:现存的建筑是个大问题,很多建造于几十年前的建筑现在看来真是一团糟,它们中的很多设计都是三十多年前向苏联学来的,因为苏联和中国气候不同,所以那些设计无法适应对能源的要求,而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又没经过多少改造。英国的现在仍有很多维多利亚建筑在使用中,它们在过去的150年里经历过许多次维护,虽然外壳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样子,但内部已经装了节能设备,所以仍然是宜居的,老房子也可以变成“绿色”的。而且英国的开发商在开发老旧地块时,还需要联系到这块地过去的用途、文化、周围环境等因素,这也是“绿色”的条件之一。但中国更喜欢推倒重来。而与此同时,现在还有很多建筑是按照20年前的模板建造的,它们一造出来就是“崭新的过时建筑”,也许过不了多少年又要被推倒重来了。其实,我们要做的不是革命,而是改良——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改良要比革命强。
链接:
什么是漂绿?
漂绿(Green-wash)这个词是由“绿色”(象征环保)和“漂白”(whitewash)合成的新词,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使用,指企业、政府或组织以某些行为或行动宣示自身对环境保护的付出,但实际上却反其道而行之。最常见的漂绿行为就是企业投入大量金钱做环保主题的形象广告,却不乐意真正花钱来做环保实务。据2007年美国的TerraChoice环境营销公司所做的一份涉及1000多种普通日用品的调查报告显示,99%的消费产品均有漂绿之嫌——比如强调产品成分百分之百纯天然,但那些天然物质有些却是有害的;节能产品包含有害材料;假称该产品为有机产品,却无认证;强调“我们不采用某原料”,但该原料其实早就被全行业禁用了,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自己发明一个假模假式的环保认证标志……
绿色建筑的优势
新建建筑
营运费用减少13.6%
楼宇价值提高10.9%
投资回报率提高9.9%
人员进驻率增长6.4%
租金增加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