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球二次宽松政策对冲效果式微

(2012-08-02 18:23:13)
标签:

56期

金融

货币政策

财经

杂谈

分类: 专栏

撰文  张茉楠 编辑 俞燕 设计

 

    上一轮全球货币宽松未能制止世界经济的二次滑坡,面对突然而至的经济衰退,各国货币当局似乎有些手足无措,全球多家央行联手救市的情景再现。然而,随着全球风险资产偏好不断下降,以及去杠杆化进一步深化,新一轮的宽松政策效果已大不如前。

    201111月份以来,在摩根士丹利跟踪研究覆盖的33个央行中,已有16大央行采取了宽松政策,其中有7个发达经济体采取了再度宽松的政策,而新兴经济体也有9个采取了降低利率等措施。进入20126月份,全球央行再次集体发力。75日中国央行意外宣布降息,为6月以来连续第二次;除英国央行加大了资产购买规模外,欧洲央行也宣布了降息;紧接着711日,巴西央行宣布降息50个基点至历史最低的8%,这是该行自20118月以来连续第8次降息;12日,韩国央行也意外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3.00%,为该行自20092月以来首次降息;日本央行也在同日扩大量化宽松规模。这一切都表明,面对着持续恶化的主权债务局势,以及各国经济普遍出现增长减缓、停滞甚至衰退现象,全球几乎又不约而同地重回到了“保增长”政策轨道上来。

然而,各国货币当局却面临更大的货币政策困惑:刺激市场效果尚可,但刺激实体经济却难乐观。事实上,2012年与2008年存在最大的不同:2008年的情况是缺钱,现在则是钱还在,需求没了。

以美国为例,2008年雷曼破产引发金融海啸前夕,美国银行工商业贷款总额约1.57万亿美元。金融海啸中,约50万亿元规模的次级抵押贷款及其金融衍生品化为乌有,金融业飞速地去杠杆化,银行现金流极度枯竭。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从20078月起,美联储先后10次大规模降息,联邦利率从5.25%降至0~0.25%的目标区间,12次降低贴现率累计575个基点至0.5%,并连续推行两轮量化宽松,使迅速从美国经济衰退中走了出来。

现如今,美联储货币刺激的空间和效力却越来越小。尽管6月非农就业数据令人失望,使得美联储在近期议息会议上传达了政策继续“宽松”的政策倾向,但美联储在是否进一步扩大资产购买(QE3)问题上还是持谨慎立场。可以看到,美国进一步量化宽松的政策门槛依然很高,考虑到此前的QE1QE2的整体规模已高达2.35万亿美元,美联储越买入资产抵押债券越给未来退出战略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眼下,美国存款总额已达8.1万亿美元,比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增加了2.2万亿美元。经济持续低迷导致持有现金的需求上升。根据美联储发布的统计数据,美国银行体系内尚有巨额闲置资金,其中包括1.5万亿美元的银行过剩储备金和超过2万亿美元的企业资金。此外,由于美国信贷渠道远未恢复,货币乘数大幅减小并未让基础货币的增长转化为M2的增长,真正流入到实体经济中去。

纵观其他国家央行,几乎都把货币宽松发挥到了极致。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央行先后7次降低主要再融资操作利率累计325个基点至1.00%;两轮LTRO(长期再融资操作)后,欧洲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总规模达3.2万亿欧元,而欧洲经济还在恶化。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LTRO的贷款利息是1%,欧洲央行的隔夜存款利息是0.25%(目前降至0%),银行宁可亏钱存入欧洲央行,也不愿意放贷。也就是说,银行更倾向于储备资金以应付巨额债务到期,或是直接回购即将到期的银行债券,而不会大规模用从LTRO获得的资金介入资本市场或是放贷给实体经济

更重要的是,各大央行自身资产负债表风险也在不断上升。在财政受限的情况下,政府把“球”踢给央行,各国央行也通过扩张自身资产负债表来化解危机,从而走上了模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边界的道路。然而,现在这种模式正在受到挑战。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央行的资产规模约为1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30%,是10年前的2倍。随着超宽松货币政策效应的递减,以及此项政策能否发挥效用的不确定性的增强,央行自身的资产负债表风险正在不断上升,超宽松政策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可能已经大于其积极效用。

可以预见的是,为了对冲经济的二次下滑,全球会有越来越多的央行加入到“货币宽松第二季”之中。然而以往的事实已经证明,此次对冲的效果会更差。各国央行一味地“放水”,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多的政策后遗症。刺激经济问题的核心在于,印出来的钱必须能够真正地流到实体经济中去,这样才可能创造出收入和利润增长的良性循环。否则的话,全球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抽文

面对着持续恶化的主权债务局势,以及各国经济普遍出现增长减缓、停滞甚至衰退现象,全球几乎又不约而同地重回到了“保增长”政策轨道上来。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