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票投资“智者”与“笨伯”的选择

(2012-06-21 21:38:19)
标签:

51期

投资

财经

分类: 专栏

股票投资“智者”与“笨伯”的选择 
撰文 沙姆 编辑 俞燕


    近日,因为两则消息,稍有起色的股市再受震荡: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大幅低于预期导致美股大跌、国务院转发八部委的文件首次提及国际板。受此影响,A 股脆弱又敏感的神经再受刺激,6月4 日创下今年内最大单日跌幅。
    恰好那天朋友们小聚,一位仁兄说这早已在预料之中。这么神?该仁兄赶紧说并非他神,而是一位牛人很神,市场嗅觉极其灵敏,操作技术精湛,总能踩准市场高点和低点,出手必有斩获。朋友叹道:“这可是资本市场的智者啊!”
    据说,这位“智者”精通K 线理论、波浪理论、成本理论和江恩理论等诸多技术分析理论,熟稔“M头颈线与二级趋势线”、“MACD水下空头发散”或“顶背驰”等专业术语, 还能对CPI、PPI、PMI、货币供应量或全社会货运量等经济指标娓娓道来,甚至会动用“投资时钟”理论预言下一轮的板块轮动。这还不算,他还掌握着高深的“驱动力+信号验证”机制方法,以海量的数据支撑他的策略报告。
     这类“智者” 并不少见,他们经济知识广泛,政治嗅觉灵敏,不仅对国家产业政策、财政货币政策、最新文件、会议精神乃至最高层的发言洞若观火,还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小道消息,对于上市公司重组、股权激励或海内大订单等内部事务,更是明察秋毫。“智者”决策果敢,今天买、明天抛,有着技术、经济逻辑与快捷信息的双重支持,证券市场成了他们源源不断的提款机。
    一言概之:资本市场的“智者”拥有三个重要“装备”:“数理+ 经济”型大脑、敏锐的耳朵、快捷的手脚。
    这可羡煞我等股市打工仔!对于那些正努力向中产靠拢的人士,这类神通广大的“智者”正是他们学习的好榜样!
    对机构投资者中的“智者”来说,开晨会、周例会,对国内外最新政经动态侃侃而谈,猜测下周乃至明天的板块机会,天天预测上方压力、下面支撑的指数点数,拿这个作决策依据,已经见怪不怪。
    个人“智者”呢?由于网络资讯的高覆盖度和获取的便利性,他们对信息的灵敏度和信息抓取速度毫不逊色。加上电脑下单的便捷性,如同寓言故事中的猴子,掰了到手的玉米棒子,随手扔了再去掰新的,成了家常便饭。
    不过,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这样的“智者”通常是A 股投资者“1 赢2 平7 输”中的输家。为什么?原因在于:超强的装备用错了逻辑方向!
    其实,无论是数理思维的技术分析,还是经济思路的宏观研究,两者本质上是基于概率的决策。证券市场发展史已经表明,技术分析远远不是科学,不能得出确定性的结论。宏观研究同样是或然性判断,有经济现象就有相应的调控对策。今天的政策或消息,明天就会有效应相反的信息来对冲(比如这次的国际板)。比如希腊是否会最终退出欧元区这事,有哪个专家能说出确定性的结论呢?
    资本市场的“智者”通常非常专业,但容易走偏道,总是试图把握人所不能把握的。他们把市场视为投票机,由恐惧转为贪婪、再转为恐惧的节奏变化得实在太快,每一刻都处于判断概率的焦虑中,实际上是股市中的“焦虑行者”。
    基于概率的决策,本身不具备获利的必然性。如果配合敏锐的听觉和快捷的手脚,是否赚钱充其量只是拼人品的小概率事件。
    投资需要智慧。但如果强加给我们上述“数理+ 经济”型智慧的话,还不如选择当“笨伯”。“笨伯”可能只有普通的智商,思考的逻辑重点更愿意放在投资标的的内在规律性,比如,研究一家上市公司的商业属性、成长性、安全边际、管理团队和财务特性等基本面。这类规律性要素,奠定了投资的确定性结果。正如格林厄姆所说,“市场短期是个投票机,长期是个称重机”。优质公司最终会穿越经济的波动体现出价值,中国A 股市场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真正把握投资真谛的巴菲特、芒格等大师,他们不懂技术分析理论,办公室没有电脑行情机,也不需要频繁的交易。他们不焦虑,生活节奏很慢,心态平和,乐观而长寿。而中国基金经理、投资总监壮年卒逝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和网络。
    如米兰· 昆德拉所言,“ 为什么我们要用人生的快乐去换取焦虑呢?”做投资应当慢下来,静下心来。别总想着做“智者”,不如做一个 “笨伯”吧。

 

抽文

无论是数理思维的技术分析,还是经济思路的宏观研究,两者本质上是基于概率的决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