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英书画欣赏
标签:
赵士英赵士英书法赵士英书画赵士英国画郭明书法工作室 |
分类: 当代 |
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协会委员会委员
中国楹联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天津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
天津市楹联学会副会长
天津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居士林副林长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
弃理从文的名家很多,鲁迅和郭沫若都是先学了医学,然后走上文学艺术之路,和前辈大家“沾沾边”,赵士英说:“我也算是弃理从文,我以前是学化学的。”玩笑之语道出赵士英的艺术背景,原来他并不算“专业”书画家。
赵士英出身教育世家,父亲喜欢书法,耳濡目染之下,他也开始对书法、绘画产生了兴趣。说业余可能只是谦虚之言,赵士英师从王学仲、孙其峰两位先生,对二位恩师的艺术和德行方面均有所继承,“王学仲在这些老先生当中是最年轻的,天津这些业余、专业的画家大都出于这两位老先生门下。二位先生在德、教育、艺术道路方面对我的指导太多太多,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
虽然在这里卖了关子,但是赵士英通过另一种方式诠释了二位恩师对他的影响——育徒。
“我对徒弟的要求深受二位老师的影响。首先要有艺德,王、孙二位先生德艺双馨毋庸置疑,所以德行方面是我在教育徒弟时极其看重的。其次当然就是艺术本身,简单来说就是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创新要有,但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根基,何谈生长?”
赵士英注重脚踏实地,他认为在没有扎实根基的前提下,空谈变化似乎太过浮夸。然而有了多年积淀,赵士英的根基足够扎实,也有理由变化,他的书法“秀气中有苍劲、苍劲中有秀气,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赵士英告诉新金融记者:“我写魏碑并不像我师兄孙伯翔那样硬,而是将遒劲和娟秀结合在一起,注重古意。虽然我对很多书体都有所涉猎,但并没有把它们混为一谈,小楷有小楷的写法,大楷有大楷的写法,隶书有隶书的写法,魏碑有魏碑的写法,这其中都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人写书法都是一个体,就好像唱老生带着青衣味,那就不对了。再小的方面都有值得探讨的空间。我临前人字帖,稍有变化,又保留原来的风格。如果写完看不出写的是谁的字,那就失败了。”
艺术家要有“书卷气”
赵士英曾说“写出端正的字并不难,但书法作品不能仅仅是‘玩熟’或者‘仿古’,而是要有新意境,要有书卷气。”这句话道出了赵士英的艺术理念,“书卷气是怎么形成的呢?得读书。”
赵士英以“书痴”自许,尤癖于藏书、读书,门室中书占其半。每日置于籍山书海之间,其洋洋自得之色,溢于言表。书、画、金石自古一家,赵士英十分重视这几方面的配合,他认为做一个好的艺术家首先要做“书橱”,肚子里要有文章、要有自己的思想。“孔子曾说‘不读诗无以言’,意思是不读《诗经》,说话就没有味道。所以读书很重要,开卷有益,我不想当什么学问家,但是只要念书,对艺术就是有好处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诗是这样,书法、绘画也是同样的道理。”赵士英还强调:“‘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在写字之前,首先要有意,就像演员起范,‘未成曲调先有情’,书画艺术也是一样的。”
除了书法、绘画,赵士英还对金石篆刻颇有兴趣,不仅家藏汉印,言其居为“三印书屋”,而且对篆刻与书画的关系也自有一番心得看法,诗、书、画、印自古都是有联系的,宋代的赵孟頫就是将这几方面完美结合的例子。你的画有没有金石味,有没有书卷气,最重要的就是看你的字。周汝昌先生说过,看画要先看题字,字写得不行的话,画就不用看了,一定不好。而且,诗、书、画、印的风格要一致,不能是画一个样,书法一个样,那样出来的作品也称不上是好作品。”
也许正是这“书卷气”让赵士英的心态更加平和、谦逊,他反复对新金融记者表示:“我在书画领域的成就并不大,就是一个爱好而已,从没想过要当大师、大家。现在这个社会很浮躁,很多人画画为钱,静不下心,也很难出现所谓的大师。在书画以外的篆刻、收藏等领域也只是‘玩票’,谈不上精通、功力深厚,只是觉得篆刻、诗词,甚至是京剧这些兄弟艺术对书画的帮助很大,对我自身的创作来说可谓滋补佳品。”
捍卫中国传统艺术
现今困扰艺术家,尤其是传统书画艺术家最大的问题就是艺术与市场的关系,谈及此处,赵士英不免露出忧虑之情。“现在有的人急功近利,书画家没法坐下来研究书画,好好搞创作,而是把心思浪费在别的东西上面。一些人为了迎合所谓的‘市场’,创造了大批的‘行货’,粗制滥造,市场可能会因为这些东西一时‘繁华’起来,但是艺术却因为它们繁华不起来了。”赵士英觉得现在的艺术市场太乱,不想“掺和”进去,所以就比其他艺术家显得更加低调。“我不在画廊卖画,也不在拍卖行卖画,可以说市场上几乎见不到我的作品。商业性质的拍卖我不参加,除非是出于慈善目的,画廊我更加不会去。现在的画廊太乱,一些画廊老板本身就不懂书画,何谈卖画?偶尔会办一些展览,也和利益没有关系。还是那句话,我写字、画画就是玩玩而已。但是我绝不是反对卖画,只是我自己的态度是这样,别人卖画我如果也管,那就太霸道了。”
书法、绘画等国粹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艺术面临着关注度下降、被肆意改造等情况,有些门类更是濒临失传。传承,就成为了传统书画艺术最重要也最迫切的问题之一。谈及现今传统书画领域年轻人的表现,赵士英表示不太乐观:“现在有的年轻人思想比较活跃,受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太多,把山水画成素描就不像样了。中国绘画有自己一整套的规则,掺杂太多国外的东西就不纯粹了。现在的年轻书画家更谈不上创新,不读书,拿什么创新?真正爱读书的人知道,越读书越糊涂,因为书中的知识浩如烟海,越深入研究越觉得自己浅薄,书画也是一样,越是反复锤炼越是觉得自己画得不够好。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少了这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越画越觉得自己画得好,久而久之就开始瞎画了。”
赵士英认为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责任,要对艺术负责,“艺术家的责任就是要呵护、捍卫中国传统的文化,要心存敬畏,只有敬畏它,才能真正做到学习它、传承它。”这也是赵士英即使退休赋闲在家,仍忙碌于书协、美协、文联等团体事务的原因,既是兴趣使然,也有自己身为艺术家的一份责任在其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