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烟囱

(2015-07-17 01:38:28)
标签:

三农致富

惠农政策

国家思路

农民

乡土视野

分类: 随笔

《蛰伏》篇八

 

       人常说:对家的思念与家的距离总是成正比。离乡越远,乡愁越浓。不知,现代的人,当下的你是否也和我一样。

       我的家乡在粤西不算偏远的一个小镇上,她有一个很可爱的名字——过河园村。小时候也没想过为什么我们的村就叫这个名字,后来长大了,我有了分析推理的思维,从地理特征上看,我们村子依山而建,村前与外界之间有一条小河,而且村子中央是一处年代久远的“仙桃园”,园内的六棵仙桃树都有上百年的树龄,错立分布,各有造型十分独特。因此,得名“过河园村”。

       过河园村只有几十户人家,上百口人,主要集中分布在村里的三个区域,相对其他自然村而言,我们这里算得上地广人稀。大部分人家都有几百平米的自留地可供利用,或盖住宅,或建庭院,或“留白”(不作他用)。村子四周全是绿油油的各式果树和经济作物,环境清幽,道路整洁,空气更是好得不得了。

       爸爸一到学校放假就会回到这里度假,在这里,有我们熟悉的泥土芳香,有我们熟悉的田野蛙鸣,有我们和谐相处的老邻居,外婆外公家也不远。俗话说得好:宁静致远。家中的优渥环境与和善人际,足以让我们的神经在远离了工作的各种压力之后得到充分的放松,从另一个角度说,家,也是最容易让我们放下戒备和疲惫的港湾。

       和所有的事物一样,家乡也有她独具魅力的地方。在我看来,当数家乡每家每户厨房屋顶直直竖起的烟囱了。

       如你所知或如你从教科书上所看,使用柴火做饭是农村生活的一大特色,而每天傍晚准时升起的袅袅炊烟便是她朴素本质的最生动体现。

       农村里的老话喊:“有屋必通烟。”老话看似简单,实则有着很大很深的“道理”。其一,独立厨房是农村的传统建筑设计,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所保留,而独立厨房一般都延续了老式灶台的部分设计,除了因为柴火做饭节省开支,更是因为南方地区都有初一十五上香祈福的习俗,“灶君”是重点,你懂的。其次,我们说,一处房子最具“人气”的一定是她的厨房,而厨房最能表现的“人气”的便是冒烟的烟囱了。

       每当我们在外闯荡遇到困难,工作了一天回到出租屋,望着四面白刷刷的墙,最想念的一定是“家的味道”。每次回到老家,坐在二楼的房间里,一到下午五六点的时候,阵阵带着柴火气味的炊烟便会顺着烟囱飘到空中,然后随着风涌进鼻腔,而我总是很自觉地深呼吸,因为浓浓的都是家的味道。

       农民的日子很辛苦但也简单,起早贪黑干活,收成多少看天脸色。最快活的时候正是一日三餐之时,肚子不打鼓就是最大的幸福。

       现在,三农政策好了,国家扶持农业的力度更大了,农民可收入的地方多了,积极性也高了。只是,农业也和其他产业一样,由市场主导价格,因此这个产业本身也就具有一定的风险,像今年的香蕉行情就很不好,几毛钱一斤的收购价导致农民连成本价都收不回,还搭进去了人工成本。

       农民,生产着我们每个人每天必不可少的粮食蔬菜,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却遭受着最低廉的回报和承担着最大的生产风险。他们来不及像城里人那样去欣赏田野间金灿灿的油菜花、体验乡间垂钓的乐趣和品尝农家乐的美味佳肴,这让我想到的不是人世间的不平等,而是:

       和这数量庞大却单一的烟囱一样,我国农民获得收入和改善生活的途径过于单一,仅仅通过那微薄的不稳定的农业生产收入来维持生活,显得力不从心,在这方面,政府是否应该考虑可以通过技术下乡、产业下乡、投资理财知识讲座及普法宣传下乡的形式拓宽农民的产业思维、突破生产的技术瓶颈和掌握更多更具投资价值的财富增长工具,现代农民,应该与时俱进。

       看着村里冒着炊烟的一根根烟囱,呆呆地站立着,我不禁给自己也给国家提了一个问题——还要多久,这些烟囱才能换成环保油烟机?

 

二零一五年七月十七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暑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