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和尚和一座庙(336)

标签:
历史情感社会文化 |
分类: 散文 |
小镇故事·一个和尚与一座庙
公元1287年(元·至元二十四年),元代上都路松州南阴凉河川狮子峰下来了一位游方僧人。
碑载:僧人姓张,“讳智然,字崇峰,乃安西咸宁县人也,父张公逃名遁世,隐居于灞溪之侧,不为世利所拘,放浪溪山得自在。”前边一大串并无张智然啥事,但碑文一转,露出了张智然的面目:这张智然乃是家中独子,且年少聪慧,自幼便有宿根。其父母见其如此便将其送交本村弘济院主为师,剃发染衣,朝参暮礼,伺候师傅非常周到。小小年纪谨守寺规,坚守戒律,生活清苦,每天只吃一顿饭,身上只有只有两三件粗衣,每日只知念经修行丝毫不敢懈怠,毫无怨言。及长,尊师命寻师访道,游历名山,这一年到了梁园孝严寺,受到了五峰大师的礼遇,二人开堂讲经,弘扬妙教。此后这张智然便更加流连山水,一直到延祐四年始到狮子峰下。如此遥远的距离,这智然虽是年轻,可也长途跋涉,不知经过几多年,才来到了这远离中原的塞外深山老林。也许身心已然疲惫,也许“此处山明水秀,境物幽深,似与尘世相隔,师知宿缘已就,乃结草庵......”去除瓦砾,剪剔荆榛。在一座废弛小庙的的基础上建起了“龙泉寺”。此后在慕名前来游方僧侣、本地人家、居士的赞助下建成了厨库云堂,方丈僧舍,丹青斗彩,金碧争辉。又在寺侧盖水碾一轮,所得碾课,供给斋饭。东西两庄,种田农作,供给寺庙。至于殿内彩画、雕木佛像,印刷经文,无不必备。寺庙还经常讲经诵佛,举办水陆三大盛会,并放生各类畜禽、水生动物一百余口。自此龙泉寺香火旺盛。碑文还记载,这张智然大师世寿七十三,于至元乙卯(1339年)仲夏初八圆寂。
这张智然虽算不得史上著名宗教领袖,但却是元代此地最有影响的宗教大师,能在这塞外之地传道授业,弘扬佛法,在那个时期实属罕见。
龙泉寺始于辽代,兴于元代,盛于明清。寺院中央有古松、古柏数棵。大殿位于最后,面阔三大间,四周有围廊,单檐歇山五脊顶,殿台在有石刻勾栏。殿前立有香龛。 寺后东侧山坡上有石窟一处,高阔各2米,深1.5米,内有石佛2尊。龙泉寺在原小庙的基础上于元代延佑四年(1317年)重新扩建。寺庙布局以山势三进三阶形式而建,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山门居前院墙正中,近方型,稿六米,五脊顶,四檐角翘起,前殿三间为“天王殿”,硬山式。前殿后面为寺院中心,东西两侧各有配殿。院中央有座俯卧状以自然裸露岩石就地雕成的大石狮,身长4.5米,头高1.1米,此石狮为原地巨石雕刻,相貌威猛,据专家考证为典型辽狮风格,上世纪80年代曾登上过《中国旅游大辞典》。狮脊背部立有“至元二十四年重修”石碑,东西配殿前各立高3.2米螭首龟跌石碑一座,东为至正元年(1341年)所立“松州狮子崖龙泉寺住持慈光普济大师然公道行碑”,寺西15米处有古井一眼,古称“龙泉”,泉水经年不涸,且水质甘甜,“龙泉寺”便由此而得。.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奉皇太后之命赴盛京(沈阳)拜谒祖陵,途经喀喇沁右旗,游龙泉寺后,龙心大悦,赠金马鞍为镇寺之宝,并赋诗赞龙泉寺曰:“古木苍山路不穷,霜林飒沓响秋风,临流驻跸归营晚,坐看旌旗落日红”。
龙泉寺先于公爷府小镇,并且是宗汉传佛教,这与小镇清代建起的喇嘛庙群有显著区别。但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清末喀喇沁右旗札萨克捐款重修,显示了蒙汉文化的融合与包容。
如今的龙泉寺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重要旅游景点,国家拨款修建了旅游公路和游步道,去往龙泉寺的既有健身赏景的游人,也有礼佛的居士,既有进山的香客,也有研究的学者。目的不同,表情相异。但都从龙泉寺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中获得了快乐和愉悦
还是那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