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间烟火之往事故地(334)

(2023-06-17 10:16:26)
标签:

情感

社会

文化

分类: 散文

 一次偶然机会,我和老促会编写组的同事去了一趟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半个世纪之前,我曾经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在这个小山村,并在这里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一次社会实践。

 大队赵主任叼着小烟袋,亲自驾着一辆大马车,车上载着我和我的行李,还有当时大队专门为我购置的办公桌椅。穿越滴水壶,翻过敖包梁,不紧不慢,有节奏感的哒哒马蹄声在石子路上敲击着。20里山路我们足足走了一个上午,中午时分,我终于来到了既陌生又新鲜的学校,一想到我将在此开启我的工作生涯,我可以自己养活我自己,我就感到莫名的兴奋。

 学校坐落在村外的一个平坦的大坑里面,听说这里原先是砖厂,常年的取土,将山剜去一角,两栋校舍呈三角形,中间的夹角是学校的操场。土墙红瓦,穿着破旧的孩子大眼睛瞪着我这个从城里来的老师。

 教室里面有些黑,一者土墙,二则光线不好,学校100多个孩子分为4个年级,其中12年级为复式班。两栋教室其中的一栋是新盖的。由于教室完工时天已上冻,墙面未干,寒假结束,教室潮湿,于是学校负责人张振明从大队抱来一些玉米秸秆在教室里点火熏烤,虽然加速了墙面的干燥速度,但也熏了个黑黢黢,教室里显得更暗了,好在那时,都挺能克服困难,更何况毕竟是新教室,条件比原先好多了,所以大家还是很高兴。在这简陋的小学里,我度过了2年快乐而又充实的时光,并与同学和同事们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又踏上了回乡的路程,一座国家级的大型滑雪场坐落在丛山峻岭间,曾经光秃秃的滴水湖、敖包梁,满眼的绿色,颠簸的山路早已变成黑黝黝的旅游公路,全旗实行全域旅游战略,来自北京、承德、赤峰等自治区内外的游客蜂拥而来,公路车辆如梭,山间的草甸子上各种颜色的私家帐篷在山花和绿草中掩映。昔日破败的山村建起了移民新村,村民们开起了一家家的“农家乐”,整个乡镇上百处“农家食宿”经常爆满。

 我循着乡间小路却怎么也找不到我曾经魂牵梦绕的山村“学府”。问了一下同行的村支书,他笑着告诉我,那已经是遥远的历史了,学校早已拆除,校址变成了林地,林地里的雪松都已碗口粗细了。他又领着我们来到了一栋路边废弃的楼房前,“上个世纪90年代,村小学迁到这里,我们就是在这楼房里读完小学的。”楼房还显得很年轻,但门窗都已遭到破坏,我站在曾经的操场升旗的月台上,望着曾经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脑海里全是孩子们的欢快的笑脸。我在土房里讲台上给孩们上课的情景与想象当中孩子们在楼房中学习的影像有些重叠。我问,现在的学校在哪?村支书告诉我,由于村里孩子的减少,孩子们都被合并到按丹沟学校了。学校现在有校车,中午在学校就餐,早晚学校接送。我不由感叹,时代变化太快了。

 太阳就快落山了,我们一行也即将返程,这时村支书小常笑眯眯的告诉我,他爸爸在自家的农家乐备了晚餐,特意招待我,小常见我不明所以,笑着说“我爸你肯定认识,,他是您的学生啊。”我恍然大悟,一个诙谐幽默,又喜欢搞恶作剧的小男孩立刻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小常又给我介绍了许多当时我教过的学生,他们有很多在外地大部分都已当了爷爷奶奶。那时的我们老师不大,学生不小,其中最大的张明比我还大3岁,可惜已经过世了。

 回小镇的路上,我打开车窗,凉风习习,落日的余晖洒在草原上,洒在郁郁葱葱的林间,我感到我的岁月就有如那滴水湖的山涧滴水时而悠闲,时而紧凑。又如那“悠悠谷”既见证过历史的沧桑,又沐浴着时代的芳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