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陈法《黔论》

(2012-01-11 14:59:10)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陈法《黔论》作者:黔中墨客

    黔处天末,重山复岭,鸟道羊肠,舟车不通,地狭民贫,无论仕宦者视为畏途,即生长于黔而仕宦于外者,习见中土之广大繁富,亦多不愿归乡里。吾以为黔人有五病,而居黔有八便。何谓五病?曰陋、曰隘、曰暗,曰呆。闻见不广,陋也;局量偏浅,隘也;任性使气,傲也;不通世务,暗也;不合适宜,呆也。陋者宜文之,隘者益广之,傲者益抑之,暗者益通之,而为呆则宜宝之,不可易以巧滑也。何谓八便?鱼米贱价,一也;无大荒锓,二也;无祁寒盛暑,三也;风俗简朴,四也;举人一科拣选,五也;奇山水可供游观,六也;山多林木,养生丧死无憾,七也;山洞可以避秦,八也。凡子弟就塾,先讲明小学,使朝夕习弟子之仪,则长而傲可化也;博之以经史,使之从明师益友讲习讨论,则陋可文也;浸灌之以儒先理学之书,使识义理之宏阔,集古名臣列传以开拓其心胸,则隘可广也;亲戚有仕宦于外者,使从之游于通都大邑,见大人先生,聆其议论,日阅邸报,与文世事,则暗可通也;若夫呆者,朴实而不知变诈,谨伤而不敢诡随,此黔人本色,天真之可保守而不失,以之任事,则实心可取,以之事上,则直道犹存。由其生长溪山穷谷之中,无繁华靡丽之习以乱其性,故其原易足,无交游声之广以滑其智,故其介不移,去四病而呆不可胜用矣。此黔人之宜守其所长而勉其所不足者也。夫去四病而享八便,黔亦何负于人。求去之去国者,古人之不得已,故礼曰;奈何去亲戚坟墓也?若谓去京甚远,以滇例之,而心平又谓黔多苗民,易生反侧,不知苗人经大创之余,边隅绥靖。况兵革之患,至古而然,即中土能独免呼。今圣朝在御,德洋恩博,声教四讫,四海沐时,雍风动之,休万民,享太平有道之瑞,随处皆乐土,九州皆化国矣,又奚必远适异国,别父母之邦乎。万一谋之不减,至进退维谷,或子孙习于华移之习不再传,而无以自立,终贻异日之悔,又何如安土重迁之为愈耶。

 

 

   陈法写作《黔论》,既有其社会原因,也有其家庭因素。在当时,由于贵州地处西南边陲,开发较晚,经济文化发展赶不上中原各省,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总是认为贵州是一个落后、野蛮、不看居住的地方。就在政治、经济、文化极盛的唐代,仕大夫们也有这样的看法。大文学家韩语还在《柳子厚墓志铭》中写出“子厚泣曰:播州(进贵州遵义)非人所居”这样的话,唐宋以后,这种思想一直流传下来,致使一些没有到过贵州的外地宦者,和一些不甚了解贵州的黔籍仕宦们难以识其庐山真面目。于是,“畏黔”(不愿到贵州做官)、“去黔”(在外地做官后不愿回归故里)的思想一度泛滥。这种现象,对于时任贵州最高学府贵山书院讲席的陈法来说,自热会引起他的高度重视与深入思考了。
  陈法的入籍始祖,原籍繁华的江南扬州,自明洪武年间随傅友德大军进征云南,平定普里,占籍平坝以来,世居贵州。至陈法辈。以历十四世近三百年的时间。陈法生长黔地,自幼备受贵州山水哺育,从二十岁进士后,宦近四十次将其举荐,陈法始终不愿出山,宁愿回归故里现身教育,服务商梓。此种行宜,足见其对贵州家乡的深厚感情。可是,就在陈法主讲贵山书院不久,他的家庭也受到“去黔”思想的影响而发生变异。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陈法的胞弟陈浩官湖南长宝道伊,侨居长沙,在白茅购置产业,不愿转蜀家乡贵州。陈法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告假亲赴湖南探视,劝其安土重迁,没有得到陈浩同意,陈法回黔后,认真观察与分析了贵州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于乾隆十七年(1762年)七十一岁高龄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洋溢乡土深情的《黔论》,客观地评价了贵州的风土民情,用以奉劝其弟,希望陈浩有所感悟。开篇写道:
   “ 黔处天末,重山复岭,鸟道羊肠,舟车不通,地狭民贫,无论仕宦者视为畏途,即生长于黔而仕宦于外者,习见中土之广大繁富,亦多不愿归乡里。”由于贵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交通条件等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关系,致使一些仕宦们认为它是个不堪居住的地方,从而产生了怕到贵州来(畏黔)和不愿回贵州(去黔)的思想偏见。“地狭民贫”是《黔论》主要评论的焦点。
  所谓“地狭”,既是指贵州面积较之中原诸省狭小,也是指贵州薄地的使用率不高即山地多、耕地少这一情况;所谓“民贫,也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黔人的物质生活不高,诸如“人无三分银”之类的陋见另一则指黔人的文化素质不高。《黔论》所论述的“贫”主要是针对后者。
   对于贵州的这一自然环境和人口素质问题,作者是如何评述的呢?
   “吾以为黔人有五病,而居黔有八便。何谓五病?曰陋、曰隘、曰暗,曰呆。闻见不广,陋也;局量偏浅,隘也;任性使气,傲也;不通世务,暗也;不合适宜,呆也。陋者宜文之,隘者益广之,傲者益抑之,暗者益通之,而为呆则宜宝之,不可易以巧滑也。何谓八便?鱼米贱价,一也;无大荒锓,二也;无祁寒盛暑,三也;风俗简朴,四也;举人一科拣选,五也;奇山水可供游观,六也;山多林木,养生丧死无憾,七也;山洞可以避秦,八也。”
  作者通过对黔人素质的分析,首先指出陋、隘、傲、暗几种关于黔人主观意愿的东西,而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所致,它们可以通过认为的“文之”、“扩之”、“抑之”、“通之”的方式与方法而加以改变,惟独对“呆”。作者认为,它不但不是黔人弊病,而且应该把它看作黔人的一种最可宝贵的品质。不可让它变成投机取巧、奸诈狡猾的习性。真是十分独到的见解!接着,作者指出:居住黔地,可以享受到物价便宜,没有大的旱涝灾害,气候宜人,风俗简朴,风景优美,资源丰富等八种便利,雄辩有力地驳斥了“地狭民贫”说,不难看出作者对贵州自然环境和社会情况的熟悉与了解。
   如何“文”、“扩”、“抑”、“通”黔人的陋、隘、傲、暗四种弊病呢?
  凡子弟就塾,先讲明《小学》,使之从师益友讲习讨论,则“陋”可“文”也;浸灌之以儒先理学之书,使识义理之宏阔,集古名臣《列传》以开拓其心胸,则“隘”可“文”也;亲戚仕宦于外者,使从之游,于通大邑见大人先生,聆其议论,日阅《邸报》,与闻世事,则“暗”可“通”也。
  作者认为:治理黔人弊病,要从孩子抓起,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诸方面的密切配合,对其实施具体的教育及影响,那么陋、隘、傲、暗四种弊病是可以治理的,也就是说,黔人的素质是可以提高的。这一从孩子抓起,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全方位地进行教育的方法,不仅在当时有针对性,即使今天看来,仍具有其现实性。
   对于“呆”的认识,作者的见解则与众不同:
   “若夫呆者,朴实而不知变诈,谨伤而不敢诡随,此黔人本色,天真之可保守而不失,以之任事,则实心可取,以之事上,则直道犹存。由其生长溪山穷谷之中,无繁华靡丽之习以乱其性,故其原易足,无交游声之广以滑其智,故其介不移,去四病而呆不可胜用矣。此黔人之宜守其所长而勉其所不足者也。”
  作者把“呆”视为黔人的好品质,是因为它具有“朴实而不知变诈,谨伤而不敢诡随”的“天然”、“真实”的本质特征;用这种“天真”的本质去“任事”、去“事上”。即对待事业与皇上(国家),便能体现其“实心”(敬业)、“直道”(忠诚)这些伦理规范,所以应该“保实而不失”。这就客观、辩证地将“呆”的性质和作用论述清楚,其解可谓精辟独到了
  《黔论》虽然是陈法写来讽刺其弟陈浩要“安土重迁”的家务文字,但其内容不乏深刻的社会含义。首先,它客观地分析、认识了黔人之弊病和居黔之便利,辩证地对“呆”提出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即使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价值。尤其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时刻,以《黔论》的“病”、“便”之说,更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其次是《黔论》中所隐含的一些思想,今年来已有体现,比如居黔八便中的“奇山水可供游玩”和“山洞可以避秦”的观点,就颇有超前意识。两百多年前,《黔论》就含有在贵州发展旅游事业的经济意识,和利用碦斯特溶洞作为战备活动的军事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其中利用贵州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近来已成趋势;利用山洞作为战备基地,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011国防工业的南迁,已经称为现实,亦足证其价值所在。
  《黔论》通过对黔地、黔人的客观评介与辩证分析,认为贵州情况有“病”有“便”;只要黔人守住自己之长,克服其不足,那么开发贵州,发展贵州,提高贵州人口素质,都是大有希望的。
  
  
  陈法(1692-1766),字世垂,一字圣泉,晚号定斋,清朝贵州安平(今安顺市平坝县)人。清代知名学者和治水专家。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举人,同年秋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部河南司郎中,顺德和登州知府,山东运河道、江南庐凤道、淮扬道,大名道。为官清廉,悉心研究治河方略,以亲身体验著成《河干问答》一书,总结了历代治河经验,对后世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有重要参考价值。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河道总督白钟山被弹劾,陈为之辨解,被革职发配新疆。到新疆后,他见当地无水井,乃亲自踏勘,掘地得泉,人民感其恩,取名陈公井。后遇赦归里,潜心治学。主讲贵山书院廿余年。著有《易笺》、《明辨录》、《醒心录》、《敬和堂文集》、《内心斋诗稿》、《犹存集》、《河干问答》等。还善书画,书法造诣尤高,有画作《玩易图》等。现贵州省博物馆存有手迹《监圣教序》和《塞外纪程稿》。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