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浪、花仙、马鲛鱼资料对比

标签:
巴浪鱼花仙鱼马鲛鱼地方名形态特征 |
分类: 海产知识 |
巴浪鱼:
蓝圆鯵
http://s8/middle/98708adcgb33c3c891807&690
[科属]圆鯵属。
[地方名]刺巴鱼、巴浪鱼、棍子鱼、池鱼、黄占、池仔。
[形态特征]体呈纺锤形,稍侧扁,一般体长12~27厘米、体重50~100克。口大,吻锥形。上下颌各具一列细牙、脂眼睑发达,前后均达眼中部。体被小圆鳞,侧线前部弯曲后部平直,其平直部分被棱鳞、体背部为蓝灰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角有一黑斑、第二背鳝和臀鳍后方各有个小鳍,第二背鳍前部顶端有一白斑、尾鳍深叉形。
[产地、产季]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及黄海,以南海、东海产量较多、渔获期有春、秋两季。在南海的粤东和粤中渔场是3至5月和9至10月为旺汛期,其中尤以春汛盛产;东海是5至6月和9至11月为旺汛期。
[经济价值]产量较多,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其肉味鲜美,每百克肉含蛋白质 22.7克、脂肪
2.9克。鲜食可油煎、油炸、清蒸等,加工可制成腌干品、这种鱼生产盛期正值南方高温季节,产量又集中,因而鲜销较少。大部分加工成咸干品,故而南方俗称为“池鱼”。
花仙鱼:
鲐鱼( 鲭科)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http://s15/middle/98708adcgb33c977518be&690
[地方名]鲐鲅鱼、鲐巴鱼、青花鱼、油胴鱼、鲭鱼、花池鱼、花巴、花鳀、青占、花鲱、巴浪。
[形态特征]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150~400克、头大、前端细尖似圆锥形,眼大位高,口大,上下颌等长,各具一行细牙,犁骨和跨骨有牙、体被细小圆鳞,体背呈青黑色或深蓝色,体两侧胸鳍水平线以上有不规则的深蓝色虫蚀纹、腹部白而略带黄色、背鳍2个相距较远,第一背鳍鳍棘9-10根,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其后方上下各有5个小鳍;尾鳍深叉形、基部两侧有两个隆起脊;胸鳍浅黑色,臀鳍浅粉红色,其他各鳍为淡黄色。
[产地、产季]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近海均产之。主要有海洋岛、连青石、大沙及沙外等渔场,渔期一般春汛为4~7月份;秋讯为9~12月份。南海沿海全年都可捕捞。
[经济价值]为我国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之一。此种鱼类分布广、生长快、产量高、鱼肉每百克含蛋白质21.4克、脂肪7.4克,肉质坚实,除鲜食外还可晒制和做罐头,其肝可提炼鱼肝油。
马鲛鱼:
蓝点马鲛(鲅bà科)Scomberomorus niphonius
[地方名]:鲅鱼、条燕、板鲅、竹鲛、尖头马加、马鲛、青箭。
[形态特征]鲅鱼体长而侧扁,体色银亮,背具暗色条纹或黑蓝斑点,口大,吻尖突,牙齿锋利,游泳迅速,性情凶猛,一般体长260—520毫米,大者可达1米以上、重20千克以上。
[产地、产季]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东海、黄海、渤海均产之。主要渔场有舟山、连云港外海及山东南部沿海。属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常结群作远程洄游。生长迅速,当年幼鱼叉长可达25~30厘米,1~2龄鱼平均叉长50厘米,平均体重800克左右。属暖性上层鱼类,以中上层小鱼为食,夏秋季结群向近海洄游,一部分进入渤海产卵,秋汛常成群索饵于沿岸岛屿及岩礁附近,为北方海区经济鱼之一。盛渔期在5至6月份。捕捞方法为流网、机轮中层拖网及钩钓等。
[经济价值]鲅鱼居上层,游速快、喜活食,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鱼肉含蛋白质19克、脂肪2.5克。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制做罐头或咸干品。民间有“山有鹧鸪獐,海里马鲛鲳”的赞誉。鲅鱼还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疗功能,常食对治疗贫血、早衰、营养不良、产后虚弱和神经衰弱等症会有一定辅助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