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018年5月28日:王荣生教授如何评课

(2018-07-21 22:03:38)
标签:

转载

分类: 语文讨论

这两天,我在《语文教学通讯》2018年2A的杂志上读到了曹勇军老师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实录。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解决预习时布置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要求画出第一二三天描写常春藤叶的语句,说说琼珊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是一个紧扣题目以及表面故事情节的问题。教师还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了描写老贝尔曼的段落,并且抓住“杰作”一词展开分析。第二个问题是依据课文,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写贝尔曼那天夜里画常春藤叶的场景。从“故事”的角度讲,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片段,是整个故事的灵魂部分。教师花时间请学生“还原”这一片段,显然是有价值的。第三个环节是请学生讨论:假如欧亨利把我们想象的这个片段写到小说里面去了,你们觉得好不好?为什么?教师将学生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欧亨利式的结尾”这个点上。最后是一个卒章显志的总结与提升。

曹老师的课,沉稳扎实,同时不乏新意。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小组合作讨论,但却有扎扎实实的语文活动。不过对于这样一节课,我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所幸的是,王荣生教授提供了一个评课的框架。在《帮助、指导学生打开审美的窗户——曹勇军老师<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例研习》一文中,王荣生教授重申了一篇课文教学的四个要点:

1.找准课文的教学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明确教学目标。

2.开发或选择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点问题的语文知识,也就是确定教学内容。

3.根据课文若干教学点的相互关系,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也就是教学点的先后顺序安排。名师课例研究表明,一篇课文(一节课)通常是呈阶梯状的三个环节。

4.设计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应语文知识以解决教学点问题的学习活动,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的步骤及相应的学习方式。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研究出课文的教学解读、教学目标确定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教学资源与教学点的一致性、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等其他教学指导标准。这些框架就是王荣生教授用来评课的依据,我称之为“学理分析”。

现在,我们评课,往往有一种不好的习气,要么是学理知识匮乏,评课只会看表面,什么课堂容量,课堂氛围,学生的表现等等,这一点在深圳福田区的教学活动上听了某些所谓的专家评课之后,感受尤其深刻。还有一种倾向就是没有框架意识,优点缺点各三条,各打五十大板,上课教师听了之后模棱两可,自然也无法从专家的评课中获得什么实际的收获。

王荣生教授是从小说本身的关键点入手进行分析的,这个关键点,一是与文本体式有关的点,一个是学生的疑难点,而两个点往往是从重合的。在他看来,《最后的常春藤叶》有四个关键点,一是小说的“温暖感”,二是挽回琼珊生命的那最后一片叶子,三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四是小说的主题或价值意义。这四个点不能说是学生完全读不懂的内容,但至少也是学生“读不好”的内容。从“教学解读”的四个点出发,曹勇军老师依次安排了几个教学环节:一是抓住描写常春藤叶变化的句子,概括琼珊的心情;二是抓住“杰作”一词,体会贝尔曼的人物形象,补写贝尔曼那天夜里画常春藤叶的场景;三是讨论假如把学生补写的片段放入原文好不好,四是两种翻译的标题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曹老师安排的教学环节与语文活动,与小说文本的“关键点”是一致的。这也是这节课的精彩之处,以及内在的学理依据。

王荣生教授提出:“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原本难以到达教学点的学生,通过学习而能够到达。而学习,必须有学习内容(教学内容),即语文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点问题的语文知识,或称知识点。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应的语文知识解决教学点问题,这就是阅读教学。”这个论断包含了学生的学情、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阅读教学的实质等内容,我认为是可以作为评价一节课的基本标准的。我们来评一节课,首先就是要看教师对文本的关键点把握得是否到位,其次是看教师是否设置了有效的教学活动来突破这些关键点,而阅读教学的聚焦点,最终还是学生的学习。从学生的角度看,王荣生教授认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应该有两方面相辅相成的收获:“明了课文的关键点,获取课文所传递的人文——思想、情感、知识等,积淀人文素养;在明了课文关键点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相应的语文知识,掌握阅读方法,学会如何阅读,发展阅读能力。前者是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学生的课文阅读要达到的地方;后者是教学内容(学习内容),学生学习如何阅读,逐步形成能到达的本领。”这些内容其实也是我们评课的学理依据。

这篇文章是我近两年来第一次读到王荣生教授的关于评课的文章,《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带给我的启发,至今记忆犹新。这个启发就是:要用学术的眼光去看待一节课,用理论的工具去分析一节课,而不是停留在感觉上的好与不好,更不是涉及到人情关系的那种俗套。王荣生教授批评过很多课例,但我认为称为“批评”不太合适,他更多的是一种研讨,如果价值判断的需求与冲动占据了冷静客观分析的上风,我想他对于魏书生老师、郭初阳老师、欧阳代娜老师等名师的课,也不会阐发出什么新的内涵。这一点也是我崇敬王荣生教授的原因:评课有学理依据,更重要的是让价值判断让位给学理分析。不过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