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听评课记录
(2015-04-24 16:03:18)
标签:
转载 |
听评课记录之一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2.提问:新材料作文在命题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投影展示一道10年辽宁省高考题:
3.投影新材料作文命题方面的特点:
以材料为范围,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
4.投影:分析材料的过程一般包括五个步骤:
(1)材料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材料涉及的对象有哪些;
(3)材料描述这些对象有哪些句子,这些句子隐藏着什么意思。
(4)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
(5)由果溯因,联系实际,确定立意。
5.用简洁的语言压缩辽宁题的材料。(重新投影辽宁卷考题)
压缩:3岁,拿糖——卡住手,哭了
6.将压缩的材料由果溯因:(投影)由学生完成。
( 3岁,拿糖——卡住手,哭了)想要全部
7.联系实际(联想)。
8.确定文章立意。
9.总结新材料作文审题四步法:
压缩——推因——联想——立论(板书)
10.按照这一步骤完成下面一道题的审题。(投影)
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汽就会干了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第四天我们发现,它已经变坏了,再放下去,就要发霉了。可是,生活中还有另一种情况,在古代,父母生下女儿,就在地窖里埋下一坛米做的酒。十七八年后,这酒竟然成了女儿婚礼上的佳酿,人们还给它起了个美丽而惹人遐想的名字:女儿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实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准抄袭。
11.写出下面一道题的审题过程。
12.展示:(投影)
13.方法归纳:(板书)
压缩 → 推因 → 联想 → 立论
↓
抓对象
14.练习。
评价: 孙爱华老师也是讲作文的审题,她是从小处着眼,从一个点来出发,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指导,孙老师上课给我的感觉是亲切,友好,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没有压力,接受知识也会很顺理成章,她讲析作文审题有四个步骤即:压缩——推因——联想——立论,最难能可贵的是孙老师对学生准备的非常充分即备学生备得很好,她了解到学生月考作文的状况及近几次学生作文的情况,所选取的例子非常新颖吸引人,她选取了2010年刚刚考过的辽宁高考作文题目作例子,还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女儿红”的例子,课堂效果显著。
听评课记录之二
拨开云翳见日出
一、导入:猜一猜我的家乡在哪里?
河水清粼万绿秋,源自新丰伴山流。东方红日相映照,江景如画待君游
二、关于新材料作文
2.介绍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3. 标题(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区别
三、联系材料分析:2006年全国卷新材料作文
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想学鹰抓羊,由于能力不够,结果被牧羊人抓到了。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作文。
评课:陈永泉老师从大处着眼来探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他先是用自己的一首诗来介绍自己,这首诗是:“河水清粼万绿秋,
大家能猜出来吗,就是每一行的第一个字即“河源东江”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给学生一种亲近感,接着他讲到审题的定义,各种作文命题的特点,然后引入正题,审题的过程是这样的:解读材料——漫想素材——整合思维——确定方向——优化立意,每一步都深入讲解,我觉得很全面,对学生的指导很到位。
听评课记录之三
《我与地坛》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境、审读标题,明确重点:
(二)、抓住关键,深入分析第一部分内容:
1、找出最能准确的说明作者与地坛关系的词语。
提示:缘分、宿命。
2、为什么说是一种缘分和宿命?
3、为什么说是地坛等我,而且是“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难道是我对地坛非常重要吗?
4、这么说是地坛给了绝望的作者以人生的启示?那地坛是怎样给作者以启示的呢?
(三)、梳理第二部分的思路,概括内容,品味哲理:
1、这一部分在叙写的形式上有何特点?是否有混乱的感觉?为什么?
提示: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变换。没有,因为作者是在设想与地坛中的园神对话。
2、请概括第二部分内容:
3、园神告诉了作者什么?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两段的深层含义的?
提示:(1)人生犹如舞台,每个人既是演员,也是观众。每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都难免受到欲望的牵制,乏味的演员是因为他缺乏激情,以为生活这台戏剧与他无关。懂得欣赏的观众都艺术而巧妙地粉碎那场以假充真的阴谋(欣赏艺术时理性的看艺术的假),倒霉的观众则因他离舞台太近,看得太真失去了审美的情趣(欣赏艺术时拘泥于生活的真)。
(2)“这”指代人生中充满着“生死、欲望、人性等诸多困惑”的生活状态,这既是人的罪孽、不幸,也是(更是)人的幸运、福祉。
板书设计:
(2)园神为我解答困惑:演员、观众
评课:易老师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师,课堂掌控能力非常强,对学生的指引很到位,学生在易老师的带领下,对问题的解答很正确,对课文的理解很好,易老师的课很值得我去认真地学习研究。
听评课记录之四
《登山感悟》作文评讲课
教学过程:
1.回放本次作文要求。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材料如下:2008年3月31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剧组来到东岳泰山录制“清明特别节目”。节目录制结束时,特约嘉宾、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努力追求的人生境界。另一位特约嘉宾、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
2.点到审题立意。从于丹的角度分析,可以有以下立意:要立志高远;要敢于争先;要志攀高峰;要勇立潮头;等等。从易中天的角度分析,可以确立以下中心:做任何事都重在参与,重在过程;走好人生(事业)的每一步;要量力而行,只要尽力就好;力所能及无遗憾;等等。
3.存在问题:不会使用例证法。幻灯投影学生习作,学生发现:第一篇习作引用科比的事例,内容分析不当;第二篇习作叙例前后缺乏一致性,分论点为拥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信念会使人变得坚韧,在这里坚韧是结果,但例子分析却是:“因为坚韧,使司马迁攀上史学的高峰”,变成坚韧为原因了。由学生发现问题并当场对习作加以修改。
4.教师概括何为有效例证。包括:选例要典型,叙例要有概括性和一致性,析例要准确。
5.学生做相关的练习,加以巩固。
评课: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三点:
1、
2、
3、
听评课记录之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
1.
传记的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
2.
3.给什么样的人立传?
4.用什么支撑起传主的形象?
5.关于选材:
①思考:《布衣总统孙中山》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选取了“衣、食、住、行"等一些生活小事和生活片段来写。
②思考《华罗庚》在选材上与《布衣总统孙中山》有何不同?
《布衣总统孙中山》的选材: 日常小事
《华罗庚》的选材:主要经历 重大事件
③.思考:比较《布衣总统孙中山》与《华罗庚》,说说传记选材的依据或规律是什么?
附板书:
华:
主要经历
细节描写
④何为典型?材料——形象(性格、情感)
引用传主的诗作著述话语,如:文章、书信、日记。
三.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我的回顾》和《留取丹心照汗青》,并思考两篇文章在选材上的异同。
2.归纳本单元的传记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评课:罗小慧老师重点在于对传记文学作品的整体认识,教学目的明晰,重点突出,语言简洁流畅,课上得大气,人也一样多才多艺,上罗小慧老师的课就好像是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是一种美的享受。
听评课记录之六
我与地坛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提问:同学们从课题读出什么信息?(我,地坛,我与地坛的关系。)
本单元《荷塘月色》以写景为主,《拣麦穗》以叙事为主,本文又是以写什么为主呢?(抒发作者内心情思为主),一方荷塘,一缕月光,一个拣麦穗的事件,一场校运会,生活中的事和景都有可能拨动心灵的琴弦,引发你的联想与感悟,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地坛引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悟。
二、感知内容,体悟情感。
1.出现在地坛的我是怎样的状态?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在一起的?我在地坛做什么?(在文中找出句子)
残废了双腿的我,失魂落魄,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绝望)
我与地坛联系起来,一是地域因素,我家离地坛很近;二是情感因素,两者都历尽沧桑。
我在地坛专心致志思考生命的难题。
板书:地坛(废弃的古园)荒芜但并不破败,有许多生命的印迹
2 作者描写的对象——地坛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第一部分中的第3、5、7节对地坛景物的描写,我看到的、听到的、感悟到的)
3.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与地坛有怎样的关系?我悟到了什么?
4.体会写景的作用,体验景与情的关系:
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
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写出一种永恒。
5.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思考问题:第一,我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我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
抓关键句:因为不甘心。
6.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三、感悟生命,品味活着:
四、对活着意义的探讨:
1、你认可史铁生对生命活着的感悟吗?
2、你欣赏怎样的活着?(做生活中的强者)
五、结束语:
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痛,并快乐地活着。史铁生所有的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这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是史铁生的代表作。阅读本篇,可以说是追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评课:听了学员李翠琼老师的《我与地坛》,我深受启发,她是第四个讲《我与地坛》这是一篇扩展阅读课文,而且应尽量讲得和前面的学员不同,否则听课的老师会很难受,李老师独辟蹊径,和我们平常的思维不太一样,而且她也没重点讲景物描写,我觉得她上出了新意,体现也一位大家的风范,学习的收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