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精品课程评审标准(征求意见稿)
(2018-04-13 14:03:52)
标签: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精品课程评审标准 |
分类: 教科研方法与课题研究 |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精品课程评审标准(征求意见稿)
评价维度 |
评价内容 |
主要指标 |
具体要求 |
分值 |
评分等级 |
|||||
A |
B |
C |
D |
E |
||||||
1.0 |
0.8 |
0.6 |
0.4 |
0.2 |
||||||
项目提要 (10分) |
课程简介 (10分) |
介绍精要 (10分) |
1.内容上要素齐全(项目课程的开发者、目标人群、拟解决的核心问题及解决方法途径、学时、预期效果或特色等)(5分) 2.表述上言简意赅,逻辑性强,能呈现项目课程概要(5分) |
10 |
|
|
|
|
|
|
课程设计 (25分) |
课程方案 (25分) |
目标精准 (4分) |
1.能针对教师专业提升的具体问题解决(1分) 2.能切合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层次要求(1分) 3.能基于项目研修资源条件并便于检验(1分) 4.目标陈述的语言表达上规范、科学(1分) |
4 |
|
|
|
|
|
|
思路科学 (5分) |
1.项目研修主题与各模块研修内容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1分) 2.每个研修模块内的课程(专题)活动内容与研修模块内容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1分) 3.设计思路的框架结构图示能呈现研修目标、内容与形式之间的清晰联系(1分) |
5 |
|
|
|
|
|
|||
课程合理 (6分) |
1.课程活动安排能落实具体内容,并注意内容纵向和横向安排的逻辑上的合理性(2分) 2.课程模块之间以及模块内研修内容之间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课程活动时间分配合理(2分) 3.实践性的课程活动安排具有合理性(2分) |
6 |
|
|
|
|
|
|||
资源充分 (5分) |
1.项目负责人、课程主持人、主讲教师具有研训组织管理指导经验,并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背景,专业素质优(1分) 2.主讲教师团队的知识背景、年龄教龄或专业发展层次结构合理,整体上能达到专业指导与专业支持的条件与水平(2分) 3.教材、教参、教学视频或案例等相关资料具有典型性,先进性,能满足研修需要(1分) 4.研修空间资源充分,硬件(含网络环境)配置与使用有保障(1分)。 |
5 |
|
|
|
|
|
|||
考核得当 (5分) |
1.考核将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1分) 2.结业考核既有定量考核又有定性考核(1分) 3.考核的方式具有可操作性(3分) |
5 |
|
|
|
|
|
|||
专题设计 (50分) |
专题课程 (50分) |
目标实在 (15分) |
1.能明确陈述学员应提升的知识、能力或情意要素,以及在这些要素上应达到的水平(5分) 2.能基于学员知识背景经验和专业支持的条件,促进学员解决教育教学专业上的实际问题(5分) 3.专题目标与模块目标或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之间逻辑关系清晰,能形成系列(5分) |
15 |
|
|
|
|
|
|
内容适切 (18分) |
1.专题内容体现专题研修目标要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情意教育一体(6分) 2.专题内容完整、结构合理,能形成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6分) 3.专题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研究性、前沿性,反映教改与学科研究新进展(6分) |
18 |
|
|
|
|
|
|||
教学有方 (12分) |
1.根据专题内容要求和学员特点,以学员为主体落实研修内容的专题教学与指导活动设计(5分) 2.采用任务驱动、需求引领、互动参与、小组学习等措施,落实专题教学与指导方法变革(4分) 3.专题研修的教学与指导活动能力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并取得实效(3分) |
12 |
|
|
|
|
|
|||
作业合理 (5分) |
作业要求与专题研修目标之间具有一致性,能检验或反映学员参与专题研修活动的参与度与目标达成度(5分) |
5 |
|
|
|
|
|
|||
课程评价 (15分) |
满意度(6分) |
反馈满意 (6分) |
1.学员对专题教学与指导的满意度(2分) 2.专题教学与指导主讲教师对学员研修内容掌握的满意度(2分) 3.项目负责人对课程目标达成的满意度(2分) |
6 |
|
|
|
|
|
|
真实性(4分) |
资料真实 (4分)
|
1.专题讲义文本或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培训录像及其有关资料真实可靠(2分) 2.培训记录、学员作业(代表)、结业考核等材料真实可靠(1分) 3.学员、主讲教师、项目负责人的评价反馈材料真实可靠(1分) |
4 |
|
|
|
|
|
||
创新性(5分)
|
亮点示范 (5分) |
在培训改革与课程建设、专题教学与指导操作、研修考核与作业设计或研修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有突破性设计、创造性举措或独特性成果,具有反复使用和推广迁移价值(5分) |
5 |
|
|
|
|
|
||
合 |
100 |
|
||||||||
评审专家意见与建议 |
|
备注:1.研制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评审标准(2003年)”,温州市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精品课程参评材料编写要求(2018年),个人经验;2.指标设置。评审指标分为课程项目简介、课程方案设计、专题内容设计和项目课程评价四部分;3.评定方法。采用百分制。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4.总分计算:M=∑KiMi,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E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Mi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研制人:瑞安市教师发展中心“教师教育科研部”陈国胜(2016年研制,2018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