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教师培训讲座更有吸引力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罗玉英
讲座,是教师培训的一种常见形式。如何使教师培训中的讲座有吸引力,引发教师的真正兴趣呢?这是作为教师培训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对此,本人琢磨出一些心得,与同行们交流。
影响讲座吸引力的因素
如今,想要进军教育领地的人非常多。一个人,只要他肯学习,根本不用愁资源。在众多资源中,不乏受众广泛的优秀讲座,它们的受众少则几万,多则几百万、成千万、上亿。有的听众听了某个讲座中的某句话之后,能不辞辛苦半夜里起床搜索材料,为的是验证或反驳这句话。有的听众简直就是铁杆粉丝、死忠粉丝。他们是如何使讲座具有如此巨大吸引力的呢?笔者琢磨出的第一个心得是:一个讲座是否有吸引力,与以下因素有关。
第一,跟它的内容提供者有关。如,假设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前来开设一场讲座,教师们会是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接受度?
第二,跟受众获得内容的方式有关。越是提供给受众自主选择内容、时间、情境的讲座,越会让受众悦纳。
第三,跟获得内容后的回报预期有关。比较肤浅和切近的是诸如“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参与者可能获得的物质奖品”之类,比较有持久而强大吸引力的,则是讲座内容中包含的新知识和思想启蒙。
第四,跟讲座所用的形式有关。形式本身应该是内容的一部分。没有内容,则形式无所依附;没有形式,内容无从展开。问题在于二者之间的轻重、主次、配合程度而已。好的讲座,一定是内容与形式俱佳的讲座。
但以上四点中,最重要的,还是它的内容本身。
讲座内容的分类
笔者琢磨出的第二个心得是:各类讲座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作两类,一类是“新树开新花”;另一类是“老树开新花”。
“新树开新花”的内容是别人想知道但又无从知道的。如高晓松讲“奥斯卡评奖中的游说制度”,这是非得身处其中就很难有真切了解的内容;他还安排设计了老王和小芳的对话:老王是无所不知的渊博学者,而小芳则痴傻呆萌,小芳问询的正是我等想问的,因此这一对人物的对话,其实就起到了现实场景中提问与解答的作用。因为内容很新,所以它不必太担心吸引力的问题;他讲的东西是听者陌生而又想知道的,听者通常愿意听下去,而忽略其中一些不足。
“老树开新花”的内容或思想并不见得多新,但在这个内容基础上必然有一些新的东西,使得旧内容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出来,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或错觉。
提高讲座吸引力的途径
新树开新花,其要点在于敏锐捕捉社会的热点和思潮动向,回应听众的现实和心理需求,以生动新奇的方式呈现出来;老树开新花,其要点在于寻找新的切入角度,制造熟悉中的陌生感。树无论新老,能开新花就好。能开新花,正是诸多优秀讲座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怎样做到这一点呢?笔者琢磨各类优秀讲座,提炼出五种路径,这也是我的第三个心得。
第一,改换语汇体系。比如易中天讲三国时,用的是当代语汇,去学术化,不枯燥,很时尚,很生活,一时轰动全国。他早年滞销的著作也一时卖脱。用当代语汇讲古代事情,仅语言表达的新异,就足以造成强烈新奇感,迅速吸引一大批对语言敏锐的年轻人。
第二,重组结构体系。比如雾满拦江讲《对手》,把努尔哈赤和李夫人、皇太极和三兄弟、多尔衮和孝庄皇后、康熙和鳌拜各成一集来讲,是由作者重新组织,形成不同的比较点,再连接而成的结构体系,不是人们通常采用的线性的按时间顺序讲下去的思路。
第三,调整支撑细节。有位教育专家讲“教师要敬业”,这是老话题了,直接说教令人反感。他讲了在日本迪斯尼乐园游玩时亲身经历的几个片段。去过日本的人未必去过迪斯尼乐园,去过迪斯尼乐园的未必碰到过同样的几个片段,经历过同样的几个片段的人,未必都能有同样的感受。结果,听众能够听得高兴,愿意接受。因为,他采用了比较有陌生感的材料来支撑这个说教。
第四,变化思想角度。比较典型的是在微信圈看到过的“阿凡提借锅”“孔融让梨”的全新解读。由于历史观念、时代风潮的影响,会直接导致对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经典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一旦有人这样做了,大家就觉得好,就纷纷转发和点赞。既不能拿学分,又不能向作品原创者卖到人情,那为什么大家那么主动热心地点赞、转发呢?可见,这种熟悉中的陌生感,正是大众所感兴趣的。又可见,我们不是不爱学习,而是真的缺少具有吸引力的优秀内容啊!
第五,重构知识体系。比如罗振宇说,当他发现秦始皇和刘邦是同时代人的时候,他大为吃惊。因为他平时的知识体系里,秦始皇是秦朝的,刘邦是汉朝开国之君,他们是不同朝代的。对此,我也深有同感,当我意识到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跟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曾在同一个历史时空生活过的时候,我也曾经感到过新奇。明明一个是民国的,一个是清朝的嘛。你感到吃惊,你感到新奇,正是讲座者要达到的效果。你有这些感觉,是因为,一方面自己的所谓“知识体系”本来就建得模糊不牢,另一方面这种体系又极其单一、狭隘,不能够融会贯通,不能够灵活提取。比如说,我们也许都有过这种经历,就是当某个字换种语言环境你有可能一下子认不出来?很多人都曾经历过类似的记忆内容提取的困难。而重构知识体系几乎能让听者有一种“发现”了“新”知识的愉快。
如果能在琢磨好内容的基础上,也能琢磨好内容的呈现形式,使讲座的“讲”不囿于一人,使讲座的“座”不囿于一“坐”,那么,作为一个活动的“讲座”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网络上盛行的这些内容,虽然并不针对教师群体而作,但它们的成功原因,对于在是否有趣、是否有用、是否可指导实践等方面仍需突破的教师培训,具有一定的学习借鉴意义。
本文原刊于《上海师资培训》2016年第3期
投稿邮箱:szpxs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