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林"教师二次成长论"——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规律与成长方式讲座学习笔记
(2012-09-23 20:50:30)
标签:
教师二次成长论教育 |
分类: 专家观点报告学习笔记 |
李海林"教师二次成长论"
——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规律与成长方式讲座学习笔记
浙江省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国胜 325200
一、李海林“卓越教师的成长论”
当今教师现状存在三种类型: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卓越型教师。
职初教师是指自己都做不好自己事情的教师;骨干教师是指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不需要别人帮忙,也帮不了别人的老师;卓越型教师是指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还能帮助别人,指导别人,让自己进步的老师。
教师的成长是很奇怪的,必须是在全校老师基数大的发展后,老师个人才主动的去自发展,自成长。教师团队是呈金字塔式结构,以团队合作形式发展后,才能推出金字塔上的卓越型老师。最后他得出四条结论:
(一)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至少需要两次成长构成。
(二)一个教师要走向成功,仅有第一次成长是不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长。
(三)当前教师成长遇到的瓶颈,不是第一次专业成长,而是第二次专业成长。
(四)某一些方式和途径,对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是有效的,但对二次专业成长则效果不大,或者无效。
二、李海林“教师成长三阶段论”
(一)教师进入第一次成长期的标志
1.熟悉教材。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最基础的内容。
2.对教学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的掌握。这是教师第一次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内容。
3.对学生的关注。这个阶段的老师开始形成所谓学生观。
4.有与同伴合作的强烈愿望。其标志是校长和同伴的认可。
5.开始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的甚至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当作最大的成功指标。
(二)教师进入高原期的标志:
1.很难感觉到像前一个时期那样快速成长,相反,他发现自己很多事情都是在重复。
2.能保持中等状态的教学效果,但即使更努力,也没有明显的提高,不过一般情况下也坏不到哪里去。他打了一个比方,两块萝卜放在一起煮,萝卜还是萝卜,味道没有改变,但放进一块骨头,味道就不同了。
3.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自己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偶尔有一些新的尝试,也看不见什么效果。
4.教师发现,自己从同伴那里不能再学到更多的东西,觉得同伴懂的自己也基本上都懂。
5.工作热情明显下降,但能维持着基本的工作状态;一部分教师感到工作疲惫。
6.开始关心教学理论,但没有哪一种理论完全说服自己,觉得这些理论都与自己切身的感受不一致。
他从这个高原期标志得出结论:
----高原期对教师具有自蔽性,身处高原期的老师不能自觉到自己的处境。教师对同行引领心里不服,这个对教师的毒害最大。教师有问题自己不知道,你也不能抓住他说你现在处于高原期,你要进行第二次发展。这种话不好说,说了,老师会跟你急。
----据观察,大约有二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教师,终身没有走出这个时期。这是教师专业的悲哀,教师每一天的工作都没有变化。
----伴随着教师专业发展高原的,往往还有教师人生的一些际遇。如离婚、生病、生活困难等等,教师要走出高原期,格外艰难。
1.原先不太关注或不感兴趣的事物,突然或者慢慢开始成为重要的生活内容和工作内容。
2.生活圈和工作圈开始突破原来的格局,向外扩展。
3.关于教育教学和人生事业方面的理解开始与同伴区别开来,甚至有明显的不同。
4.不仅对教学问题感兴趣,而且对教材、对课程资源、对教学评价、对师资队伍建设、对一定区域内的教学管理问题开始感兴趣。
5.开始对某一种理论有热情,甚至成为某种理论的追随者。
6.非常注意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资料的收集,并且非常珍惜自己的这些资料。
7.对朋友或者工作伙伴开始有挑选,而且这种挑选不完全是因为与自己的亲疏。
8.在工作甚至生活中的一些方面追求与人不同的看法和作法,表现出对一些固定的看法和作法的不满意。
9、开始在内心怀疑自己过去的一些信念,开始能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甚至否定。
10.更关注自己的内心,有时会像观察别人一样观察自己。
11.对自己常常有陌生感,感到自己变化很大。
12.既不象过去那样自卑,也不像过去那样自傲,能客观看待自己。
(一)第一次成长与第二次成长比较结果
1.成长方式:第一次成长方式主要是模仿;在第二次成长中,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效果这一环节不可或缺。
2.成长方法:第一次成长主要靠经验的积累;第二次成长主要靠“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经验。
3.成长表现:第一次成长主要表现在行为方式的变化;第二次成长更重要的是看问题的立场方法的重大变化。
4.成长契机:第一次成长很多是自然开始的,第二次成长则有很多是受到较大挫折后开始的,或者是在受到外力的强力推动后开始的。
5.成长支持:第一次成长所依靠的外部支持主要是同伴的示范;第二次成长所依靠的外部支持则主要是专家的指导。
(二)第一次成长与第二次成长有效性调查表
调查情况 |
第一次发展 |
第二次发展 |
听课评课 |
非常有效 |
无效 |
开公开课 |
非常有效 |
无效 |
集体备课 |
非常有效 |
无效 |
在校内师徒结对 |
非常有效 |
无效 |
到大学或教育学院脱产学习 |
一般有效 |
一般有效 |
读书 |
无效 |
非常有效 |
参加由专家组织的课案研讨 |
无效 |
非常有效 |
教学反思 |
一般有效 |
非常有效 |
听专家报告 |
一般有效 |
非常有效 |
由专家个别指导 |
一般有效 |
非常有效 |
撰写论著 |
无效 |
非常有效 |
参加校外学术组织 |
无效 |
非常有效 |
开展课题研究 |
无效 |
非常有效 |
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培训 |
无效 |
非常有效 |
撰写教师个人博客 |
一般有效 |
一般有效 |
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
一般有效 |
一般有效 |
参加校内外教辅材料的编写 |
无效 |
非常有效 |
参加教学管理活动 |
无效 |
非常有效 |
1.读书、读书是二次成长的必经之路
要有从生活的最底层崛起的勇气和力量;勤奋刻苦是每一位成功教师的必由之路;读书、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所有专业人士最经济最直接最快速的民展就是读书。读书有三种:读书以消磨时间叫休闲式读书;读书以认识事物叫学者式读书;读书以解决问题叫问题式读书。而教师问题式读书有五步法:一在身边找问题;二带着问题来读书;三在读书书中获取某种观点、立场与方法;四用这种观点、立场与方法来反思;五在反思中改善行动。
2.教学反思是二次成长的关键
反思:自己看自己;条件:首先把自己分离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前提:建构一个“理想的自我”;操作:用“理想的自我”观察、判断和评价“现实的自我”;教学反思的四个层次:一普通的:备课,上课,自我评价,修改。二更专业的:备课,上课,反馈,修改,再上课,对比,总结。三较高级的:教学诊断。记录、观察、切片、描述症状、同类相并、病理分析、同类病案检索、治疗。四最高级的:课案库建设。教学分类-指标体系-课案-课案原理说明。
3.课例研讨是二次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上课评课:上课评课的焦点在教师;教师作为上课者,它的作用是磨炼上课的技术;教师作为评课者,它的作用是对课堂技术的模仿。
观课评教:观课评课的焦点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教师作为上课者,它的作用是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问题;教师作为观察者,它的作用是从他人的课上受到一些启发。
析课评理:析课评理的焦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教师作为上课者,它的作用是帮助老师领会到上课的道理;教师作为评析者,它的作用是实现从经验到“意识”的飞跃。
4.参加研讨会是走向成熟的重要契机
专业成长的五要素:学:学问(这是一个人的底子);识:见识(决定一个人的态度);才:才华(决定他人是否认识到你的价值);胆:胆略(能否把握住机遇);德:品德(能把事业做得多大)。见识决定态度 态度决定气度:陌生化情境为教师提供逼近自我的外在条件;在现场体验中获得巨大灵感;在一个平台上迫使自己承认己不如人;有利于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帮助教师体验成功;扩大自己的工作圈与交际圈,成就自己的发展舞台。
5.论著是教师专业生涯的重要台阶
教师写作的实质:由默会知识向明言知识转化。默化知识向明言知识转化的意义:一固化经验:经验因固化而不断积累。二促进反思:明言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三提升知识层次:明言就是由个到类的转化。四强化教师的成就感:明言就是“立言立说”。五有效传播:意会是手把手,明言是“心贴心”。六形成共同体:明言可以寻找到学习共同体。
教师写作的“三个面向”:面向自我(不是面向专家)—写给谁看,写出来作什么用;面向问题(不是面向命题)—思考程序;面向事实(不是面向理论)—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四、李海林“教师写作论”
(一)老师要应该这样写文章
1.我在实践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观察)
2.这个问题的实质在哪里?(用理论来思考)
3.从我对问题的实质的理解出发,我从哪一个方面入手开始对实践的改善(行动)
4.改善的结果(观察)
5.对这一过程的反思及初步的结论(思考)
6.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前瞻)
然后,再来一回观察——用理论来思考——行动——观察——思考——前瞻,这样就进步了。
(二)教师写作:临床教学研究
1.从个案出发:具体的研究
2.行动研究方式:行动者研究如何改善行动
3.用理论反思:不是研究理论
4.聚焦任务:我的工作任务是什么
5.综合性的视角:不是单纯的认知视角
6.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