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教师报》对王晓声的采访报道

(2007-07-05 16:23:46)
标签:

杂谈

《中国教师报》对王晓声的采访报道 - 师亦言志 - 师亦言志 

寒意深处是春天

——记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数学老师王晓声

作者:茅卫东

“你问王晓声老师的数学课?没得说!”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数学组的王文老师干脆利落地评价他的同事王晓声。

 东北话“没得说”意思就是“好得不得了”、“绝了”。

 再细问,高中数学组的几位老师给出了“有内涵”、“理念新”、“教学设计新颖,总有意想不到的精彩”等评语。

 记者走进高一(5)班,一名女生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在多面体中截得平面正多边形?”

 “如果我不想回答你这个问题,你怎么想?”站在学生面前,王晓声面无表情。他总结自己的特质是“满脸萧杀,表情僵硬,孤高自傲”。的确,在记者与之相处的两天时间里,不论是说到开心事还是激动处,他似乎习惯于通过肢体语言和语气表达自己的情感,脸上总是寒气逼人。

 学生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你是想让我们自己探究。”

 王晓声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体,然后让大家思考如何在这个正方体中截得一个正六边形。学生得到了答案后,王晓声又问:“能不能在这个正方体中截得一个正五边形呢?”学生又开始了讨论。

 下课铃声响过,王晓声刚要走出教室,那个提问题的女孩跑过来,说:“老师,我已经想明白了!”“说说你的想法。”王晓声说。“我们想象一个像球一样的多面体,就是面很多、很‘鼓’的那种……这样就找不到一个平面能和多面体的所有面都相交!”女孩说得很激动。王晓声赞许地点点头,对周围的学生说:“她的头脑实在不简单,能装得下整个空间!”表情依然那样严肃。

 

 “数学是文化,学习数学就是体验人生”

 

 在一篇教学随笔中,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数学系的王晓声这样写道:“我心中的数学有王者之气、恢弘之力;我眼中的数学有哲理之魂、美育之灵;我手中的数学有变通之巧、浅出之道……无法不让我把数学讲得激情四射!我动心、动情去讲,学生自然会手为心动,智被情启。”

 “数学是文化”,这是王晓声坚信的理念。不过他对一些同行的做法颇不以为然:“把数学当作文化去讲授,不是说几段数学史、介绍几个数学家那样简单。”王晓声认为,数学首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学习数学,关键在于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学生做数学题的过程和生活中的做事过程没什么两样,都是体验人生的过程。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投入感情,流露激动,感受震撼,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学习幂函数,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完成了幂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像后,王晓声启发大家评价这个学生的工作。待到把这个学生鼓励、表扬得激动之后,他话锋一转,两眼直直地盯住这个学生说:“你刚刚完成的工作,至少能让我们感悟出三个人生的哲理,你能说出几条?”这个学生说:“从曲线的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起伏。”马上有学生接话说:“我欣赏到了美。”“量变引起质变!”“解决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我明白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学生们七嘴八舌,讨论热烈。

 在讲解对数的运算法则时,他启发引导学生,把“a的b次幂等于NÛb等于a底N对数(编者注)”视为得到对数这种新运算的一切性质的“源头活水”,以和教材不同的处理方式,把幂指数的运算法则类比、迁移到对数中,使学生感悟到新生事物的发生、发展是在已有事物的基础上完成的。

 有一节课,王晓声讲授的是二项式定理的内容,他和学生共同经历了这个定理的获得过程,黑板上有了如下的结果:

 (a+b)的n次方的展开式(编者注)

 这时,他启发学生:“面对这样的公式,你们有怎样的感悟?”他的本意只是想让学生欣赏数学中的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洞悉先哲经历的心路历程。一个学生却这样说道:“我们一生都不能离开友情,我们看二项式定理给你的启迪:友谊中的两个人正如其中的a和b,他们的‘友情总量’是n,可以把他们的友情‘展开来’看看,他们相互给的越接近,他们的友谊‘牢固系数’——就越大!”话音刚落,掌声如潮!这再一次诠释了数学作为文化给学生的心灵震撼。

 2005年,王晓声出版了数学高三备考丛书《名师布阵》,在他所作的“编者寄语”中有几段话更能使我们读出他数学的文化味:

 ……

 “梦想”和“现实”往往不能相交或平行,它们是错落在你人生时空中的异面直线,如果你把握住它们公垂线的两个垂足,那么你就找到了把梦想变成现实的最短距离。

 人啊,永远都有未完成性,需不懈地努力学习、拼搏进取。正如数列:0.9,0.99,0.999,……你只能说你与完美的“1”无限接近,可我们一辈子也做不成“1”,但幸福正是在这种无限逼近的过程之中。人应该像“1”那样站着,再大的数也能由“1”累加得到。

 客观现实中不等是绝对的,遭遇挫折的时候,恰恰是你求解不等式的时候。你人生价值的不等式的解集是一个无限集合。

 ……

 

 “上课的过程也是备课的过程”

 

 2005年4月,王晓声参加了辽宁省高中数学科优质课暨东北地区高中数学“十佳优质课”展评。上完课,同行的一位年轻老师问他:“您的这节课,与在学校试讲时相比,从微观环节到宏观模式,都有很大的不同,你怎么敢做这么大的改变?”王晓声回答说:“课应该有模式,但这模式决非一个框框。倘若你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你还是学生,手脚都会被束缚,岂能有活着的课?”

 不久前,王晓声参加了“卡西欧”杯第三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他依然没有备完课就走进了课堂,“因为我不知道将面对怎样的学生”。上课时,课件打不开的处置、所有课件皆由学生演示的创意,都是王晓声在授课中把握现场的结果。王晓声说:“我不是来表演我的‘教’,而是去深入学生的‘学’。选择寡淡的‘教’,是不想有太多‘教’的痕迹;追求浓稠的‘学’,就是要把‘教’也溶入其里,成为‘学’的浓度。课的滋味本该如此!”

 因为重视学生的“学”,王晓声在2000年就独立开始尝试用学案模式授课。用学案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开发例题的价值?怎么做到以题为师?这些问题,王晓声在课外深思,于课内落实。他讲得精而巧,学生做得殷且实。几年下来,他以一己之力完成了高中三个年级数学课全部学案的撰写工作。在他的影响下,同事们纷纷采用这种模式,王晓声把自己的全部资料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不久后,王晓声又开始把教案与学案合二为一,形成由学习目标、知识生发、典型导引、精练掌控、课堂小结、作业回馈六个部分组成的“合案”。

  王晓声强烈反对在课上给学生对答案。每天检查学生的学案时,他从不给学生打叉,只是在错误处画圈,提醒学生去修正。他说,要充分相信班里那些优秀学生的作用,大多数问题,学生们会在“民间”的交流协作中解决。对于共性的问题,学生代表会在习题课中提出并研讨解决。在教学中,王晓声更注重“评价”——师生间的评价,学生间的评价,对问题的评价,对思维的评价,对解法的评价,等等。

 “问题解决”是王晓声很早就开始探索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王晓声几乎是强迫学生提出问题,当然,解决问题的也还是学生自己,他只是穿针引线,启发诱导。每一堂数学课,创设情境,引导分析,探究解决,变式延伸,环环相扣;解决问题不是“去问题”,而是让“预设性问题”激发出“生成性问题”。往往是下课铃声响过,王晓声潇洒地走出教室,学生们却仍然瞪着眼,张着嘴,为某个延伸的问题发呆。“发呆的状态只有学到一定境界才有!”王晓声坐在沙发上,深吸一口烟,露出少有的得意状。

 “‘厚此薄彼’正是我的工作技巧。”

 王晓声不但数学课上得精彩,班主任工作同样让人叫绝。从1990年工作以来,他一直当班主任。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从不分快慢班,也没有竞赛班、实验班这类说法,但有许多家长就是想把孩子送到王晓声的班上。现在,学生想进他的班,必须由校长亲自批条才行。

 2002年夏天,王晓声送走了高三(2)班,成绩辉煌。暑假后,他留任高三,接的又是高三(2)班,但是这个班,“高一丢了,高二甩了,高三黑灯瞎火了”。王晓声说,相同的教室,先后盛装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气,前者是用汗水赢得聪明,用努力阻挡笨拙;后者是用聪明拒绝汗水,用愚蠢逃避努力。“我是带着一腔热血、一口‘恶’气投入工作的。”

 再往后,王晓声又沉默了!他认为班主任树立威信的技巧之一就是少说话、多干活。“说就要说到点子上。正因为我寡言,他们才认为我能说!”

 一年后,这个班的高考成绩算不上辉煌,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王晓声也很满意:“我创造不了奇迹,我精神不失常。”

 学校有意让富有班级管理经验的王晓声担任一些行政工作,他认为自己不适合,于是主动提出是不是可以让他担任高一两个班的班主任。学校同意了,王晓声成为学校第一个担当双班班主任的老师。

 高一新生报到那天,家长们窃窃私语:一高中怎么了?咱们孩子这么倒霉,怎么只给咱半个老师?有个家长走到王晓声面前,神情凝重地问:

 “您是两个班的班主任?”

 王晓声说是。

 “以前有这种情况吗?”

 王晓声答否。

 “为什么?”

 “据说你的孩子很出色,学校研究决定给你的孩子半个班主任就足够了。”

 王晓声说,当时他坐在那儿简直就是练气,他暗示自己无论如何不能乱了方寸。幸好,家长和学生的态度、情绪他都预想到了,“我僵硬的表情再加上自信的态度,自然能把家长的怀疑压下去”。

 王晓声当然不只有僵硬冰冷这一招。三天后,他把两个班的学生召集到阶梯教室,说:“今天,我们借鉴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大家提出问题,我来答‘记者’问。请同学们把家长的疑虑告诉我。”

 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而且所提的问题非常有挑战性。

 学生问:“老师,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如何开展?会不会厚此薄彼?”

 王晓声回答:“两个班的班主任还真没法开展工作。所喜的是,我们是一个大班,只是分坐在两个不同的教室而已。七班、八班只是教室的序号,我心中所装的是没有班级序号的你。我的身体在另外一个教室,我的心却和你在一起,请用你的心去感受它!得‘厚’者,你可能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我给你的引导会多些;得‘薄’者,你所有的事都做得出色,使我操心更少些!所以,‘厚此薄彼’正是我的工作技巧。”

 ——掌声热烈。

 学生问:“老师,我想知道您有哪些让我们满意的爱好或素质?”

 王晓声说:“我首先会把数学教得有声有色,然后会做两个班的班主任,你满意吗?”学生摇头。王晓声接着说:“我思想还算有深度,做事很执着,你满意吗?”学生又摇头。王晓声继续说:“轮到我说话的时候,我很会说;逼得我写文章的时候,我很能写,你满意吗?”学生还是摇头。王晓声说:“我懂那么一点音乐,会摆弄一两件乐器,你满意吗?”学生仍然摇头。王晓声醒悟过来了:“你是问我会不会打篮球?会不会踢足球吧?”学生立刻点头。这时候,全班男生的目光热切起来。王晓声的目光从每一张激动的脸上缓缓扫过,悠然地说:“一高中的历届学生、一高中的所有老师,还没有哪个敢说篮球能打过王晓声,足球能踢过王晓声的——因为我从来就没摸过球!你也休想从我这儿找到疯玩的理由。”

 ——笑声、嘘声中掌声不断。

 经历了思想的交锋、观念的冲突,以及心灵的碰撞与情感的磨合,“两个班的学生很快接纳了我”。

 

 补记:从1990年入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任教至今,王晓声获得了众多荣誉:1996年,被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授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1997年被葫芦岛市政府表彰;2001年被授予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5年4月,成为“东三省十佳数学教师”;同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班主任;2006年11月,代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参加第三届全国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全国仅有7人授课。2006年岁末,辽宁省电视台将王晓声列入“辽宁省2006年教育人物”做了专题报道。

 “精妙的教学艺术,高超的班主任工作能力,构成了王晓声老师独特的职业人格。” 一高中领导这样评价他。出了名的王晓声如果做家教,一年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但是他对此没有兴趣,宁可每天撰写没有一分钱报酬的教学合案。王晓声不愿意别人称赞他敬业,他说他只是喜欢这样的生活而已,与敬业无关。他也有很多机会到大城市去工作,但是王晓声都拒绝了。他说,他喜欢葫芦岛的恬静开阔,大都市逼仄局促的空间和紧张激烈的节奏让他难以忍受。“在葫芦岛,抬眼就能看到蓝天白云,这让我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宽度和高度。”

 于是,作为学校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王晓声依然每天6点出门,写教学合案、上课、批改、与学生交流、辅导年轻教师,忙到晚上9点后才回家。

 “活得比较抽象,累得比较具体,苦得符合逻辑,腐得不用推敲。”这是王晓声在QQ上的签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