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w690/982c927dtx6BGY6q1po3a&690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观《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有感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讲的是:战国时期有个奇人叫鬼谷子,他门下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是孙膑,另一个是庞涓。孙膑诚挚正派,天资聪明,悟性极高,鬼谷子把秘不传人的孙武子兵法独自传给了他。庞涓骄傲自负,心胸狭窄,虽不乏聪慧,学习却极不刻苦,常常浅尝辄止。庞涓表面服气孙膑,内心却十分嫉妒,常怀陷害之心。
庞涓出山来到魏国,受到魏王重用当了元帅,随后他把孙膑举荐给魏王。庞涓为得到《孙子兵法》,对孙膑表面笑脸相迎,他利用孙膑思乡之情,设下圈套陷害孙膑。魏王听信庞涓,欲杀孙膑,庞涓出面为其说情,孙膑死罪免去,却被处以膑刑。庞涓的谋士公孙阅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将庞涓陷害孙膑的事实告知孙膑,孙膑气愤之极,但无计可施,于是装疯卖傻,将为庞涓抄录的部分兵法全部烧毁。后来在公孙阅等人的帮助下,逃至齐国当了军师。两军对阵,庞涓屡战屡败,最后在马陵道上被孙膑指挥的齐军团团包围而自杀。
在观看过程我有很多话想说,但看完后却只想说一句:庞涓的阳奉阴违、背信弃义固然难容,但孙膑的轻信谎言、不设提防也是不可取的。
孙膑应庞涓之约告别鬼谷子来到魏国,他被庞涓设置的表面景色所迷惑,竟把自己重要的家事也告知庞涓,这就为庞涓陷害他提供了条件。孙膑的先生鬼谷子说,孙膑吃亏是因为他做人太老实,太容易相信别人。先生就是先生,说得一点都没错。庞涓的阴谋之所以得逞,就是因为孙膑相信对其常怀陷害之心的庞涓信守诺言,把他举荐给魏王,与他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以孙膑这样的智商,如果他对庞涓设堤加防,庞涓再奸诈狡猾也是老鼠咬龟,无从入手,再阴险卑鄙也会被他识穿并消灭于萌芽状态。
孙膑做梦也没想到,庞涓请他出山并不是信守诺言真心诚意把他举荐给魏王,而是要他所学的《孙子兵法》为庞涓所用,从而称霸诸侯,名扬天下,尽享荣华富贵。人不为己,自己难容。庞涓他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欲望,说真话不行他就要说假话,走正路不通他就要走歪门邪道,甚至是不择手段。站在孙膑的角度是背信弃义,是卑鄙无耻,是小人,但站在庞涓的角度则是计策谋略,是对的,是没错的。
话又说回来,孙膑是个聪明人,他这样做一定是有原因的。我天生愚笨,找不到其中的真正原因。生活中与人交往,一般人是:人对我真,我对人真,人对我诚,我对人诚,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但庞涓他却例外,他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心里又有无数套,孙膑给他良心,他却当成狗肺。如果不是公孙阅悄悄把实情告知孙膑,孙膑他到见上帝的那一刻还以为庞涓是他的救命恩人,还不知道陷害他的竟是与他称兄道弟的三年同窗庞涓。
孙膑在庞涓制造的这场灾难中,看清了很多以前看不清的,弄懂了很多以前弄不懂的,他在自己的生命文件夹里保存了一份用鲜血写就的文件:欲望是魔鬼的化身,它会模糊你的双眼,令你亲朋不认,众叛亲离;它会吞噬你的良知,令你无情无义,心狠手辣;它会泯灭你的人性,令你无恶不作,遗臭万年。人心是隔着肚皮的,知人口面难知心,用真诚换来的不一定都是真诚,有时会是虚伪;用善良换来的不一定都是善良,有时会是邪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类似庞涓这样的人,生活中也会遇到。这种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欲望,明不行就用暗,真不通就做假,智不足就骗,力不够就害。骗过你一次,害过你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他对我是这样,对你是这样,对他也这样,千万不要抱有他对你会有例外的侥幸心理。我们都知道,银幕艺术的导演是艺人,生活故事的导演则是名利。利欲它在指使肉体出卖灵魂的同时,一定把人性也给污染得面目全非。在名利场里追逐打滚的人,良知的火花是最先熄灭的。孙膑在这里用自己的生命金币换来了宝贵的东西赠予我们后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人心更邪恶的东西。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http://s11/mw690/982c927dtx6BGY6q1po3a&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