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糖块”风波引发的育儿思考

(2013-01-22 22:49:52)
标签:

历程

缺点

风波

阶段

行为习惯

分类: 养儿育女

  “糖块”风波引发的育儿思考   图:网络  文:雁落平沙

    今天中午发生的事,直到现在想起来还抓狂。但幸好我反复对自己说,冷静,冷静,再冷静!所以才没让事情进一步激化。

中午放学回家,毛毛一如既往地欢天喜地地帮我打开房门,并高兴地对我说:“妈妈,我上午在家吃了一块糖。”他用手指笔划着,“不吃两块!我还吃了小面包呢!”老妈在旁边笑着说:“早晨起床的时候,哭着要吃糖,没办法只好到迪迪卧室里拿了一块。”

迪迪有个习惯,到超市买零食后就喜欢放抽屉里攒着,之后偶尔拿出来吃。而毛毛一般买完就吃,当然他吃的也不多,身边有几个人他分几个人。可是这样一来,等他的东西吃完后,看到姐姐吃,肚子里的馋虫就闹腾了。由此姐弟俩的小争执时有发生。像这样的事经常发生,我也没放在心上。

迪迪回来了,毛毛争先恐后地抢着去开门。姐姐还没换好鞋,毛毛就主动告诉姐姐他吃了块糖。迪迪一听,顿时急眼了,匆忙换好鞋就奔到姥姥面前,带着哭腔问:“谁让你又到我房间里拿糖块的,我都说了多少次不许拿了!”

迪迪对姥姥拿糖给弟弟吃的行为明显不满,音量也随着激动的情绪逐渐提高。我几步走上前,训斥着:“怎么和姥姥说话的!”可迪迪根本不理睬我的责备,仍然不依不饶。姥姥笑着说:“给你两元钱好不好?”迪迪是一个小“财迷”,放在之前,这招屡试不爽,迪迪拿到钱后欣欣然也就不再计较了。可今天不知为什么,传统的妙招并没有奏效,且哭闹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连在厨房里做拿手好菜的迪爸都惊动了,而迪爸一向都是对付迪迪火气的最佳“消防员”。

毛毛紧跟在爸爸身后不停地汇报“战况”:“爸爸,姐姐又哭又闹,乱喊乱叫,不听话!”如果放在平日里,我肯定会被小家伙的话逗笑的,可眼下肚子都被迪迪气疼了。这丫头,又犯倔了!

任凭迪爸使出浑身“消防”技能,也没能平息迪迪的怒气,自己反而被惹火了,对迪迪疾言厉色起来。旁边毛毛也附着爸爸的话训着姐姐,迪姥也站在一边生闷气,我几次想冲过去把她拖出去。说实话,我以前确实这样做过,可虽然短时间有效,时间一长,迪迪对我虽有畏惧,但心里却一百个不服气。现在大了,单凭“武力”是不能解决问题了,如今孩子内心对我有很大的怨愤情绪。因而,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自己说:“冲动是魔鬼,一定要冷静!”

午饭时,餐桌上一反往日的热闹,都闷着头吃饭不吭声。迪迪仍然显得很委屈,用眼睛斜睨着我们。毛毛偶尔说几句,但看到姐姐带着“杀气”的眼神,也老实多了。

饭后,迪迪的怒气稍微平息了些,蹬蹬地向卧室走去。我小声对迪爸说,你去与迪迪谈一会儿。迪爸与迪迪谈了一会儿,我在客厅里就听迪迪说:“我都说过多少遍了,都把我的糖块吃完了。”

我想,毛毛吃她一块糖应该不是大事,她是否把这件事当作发泄心中不满的契机呢?弟弟懂事乖巧,人见不爱,家人对他的赞美声不断;而她是个大孩子了,再加上行为习惯不是太好,因而比较之后常常训斥,而忽略了她的内心感受。久而久之,是否因心中的积怨太多,今天这事就像导火索一样点燃了她愤怒的炸药包呢?

近来,迪迪对我很有意见,多半是我对她提出的要求比较多,比如:不许吃巧克力与糖块,不许吃垃圾食品,放学后第一时间做作业,平时不要大喊大叫……作为妈妈,我对迪迪提出的要求无可厚非,可因为方式方法有问题,因而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而迪爸对她非常纵容,凡是我禁止的,他都采取了无所谓的态度。毕竟是孩子,她感到爸爸是最好的,而妈妈就是“暴暴女”。这些日子,包括作业什么的,都找爸爸签字。而迪爸晚上多半出去应酬,回家后只是帮着签名,内容不管不顾。想着迪迪的其他同学,在家里就像小公主一样享受着父母温暖的爱与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我与迪爸因为工作及毛毛的原因,对她的照顾有些力不从心,心里很歉疚。但转念一想,有些弯路,孩子走走也许不错。因而在心里不停地说服自己,放下,放手!学会自理、自立,或许更是无价的财富吧。

我知道,孩子的身子有父母的影子。孩子某个阶段里情绪上的大起大乱,做父母的最好要深究一下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虽然今天这事,我心里挺生气的。但有进步的是我不再非常粗暴地把她拉到门外,面壁思过,而是反省自身的行为。虽然这样的反思反省有些晚了,但我会慢慢找到与女儿沟通的方法,逐渐修复交流的桥梁,但愿迪迪还能像幼儿时那样对妈妈充满热爱与信任。

家长把自己的孩子看成一朵完美的花,或把孩子看成暗淡粗糙的石子都有失公允。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关键是我们放大了她(他)的优点还是缺点而已。迪迪的缺点很多,作为妈妈我的缺点也不少。在这里记下这件事写下这些感悟,都是实事实感。夸大与美化都是小说创作,而我记录的是鲜活的生活与真实的心理历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