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每月一文——李色丹
(2020-06-22 10:22:09)
标签:
四年级语文 |
分类: A3项目实施(B6形式多样) |
如何选择“x”,让联读更有效
——《牛和鹅》“1+x”联读教学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1+X”联读教学中的“1”指基于教材内一篇课文,根据联读议题,加上“X”,即与课文相匹配的一篇或多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与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相比,“1+X”联读教学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容量和阅读空间;通过比较、对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习得阅读方法,提高鉴赏力;实现与文本信息联结,使阅读的触角伸向多角度、多视点,让阅读更有深度。“1+X”联读教学是通过发挥语文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将大量的课外阅读纳入课堂,从而改变语文教学方式。
那么,以“1”为本,如何选择“X”,如何实现“1”和“X”的联动?关键就在议题的选择。好的议题,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在空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与文本对话,从而形成独特的见解。发掘“1”的一个典型特征,可以是内容的角度,可以是表达特点,可以是故事中的人物,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某种观点等,即为“议题”。再围绕议题选择有相同特征的“X”文章,形成联读。议题可根据“1”的文本特征,从许多角度来选择。现在以四上《牛和鹅》的教学为例,浅谈对如何选择“x”,让联读更有效。
二、《牛和鹅》“1+x”联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牛和鹅》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记叙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尤其是描写“我”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通过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课文旁边呈现了学习伙伴作的五个批注,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给文章作批注的角度。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谓、扳、拳”等8个生字,会写“摸、甚、跪”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看到自己的力量,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欺负别人。
3.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4、学习做批注。
(三)、教学过程
片段一:学习批注
1、学习小伙伴,在课文旁边写下了自己的疑问,思考,这就是做批注,那么什么是批注?如何做批注呢?
2、打开《1+X联读》第98页,想一想可以从什么角度对课文进行批注。
3、结合《1+X联读》学习批注的位置,分类和符号。
4、对课文进行批注。
5、交流所做的批注。
教学思考:批注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1+X联读》中对批注的角度和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在课堂上结合《1+X联读》进行教学,效果非常好。
片段二:延伸阅读
1、
2、
3、
4、
教学思考:将课文和联读文章结合起来读,能帮助同学更好的了解牛的特点和品质,《1+X联读》中的练习题设计得也非常巧妙,对学生理解把握课文有很大帮助。
三、关于“X”的选择
《牛和鹅》这一课的联读教学,我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学习方法上进行联动。在课文中接触到批注,《1+X联读》中学习批注的方法,在课文中进行批注实践,再在联读中进行练习巩固。二是内容的联读。课文关于牛,联读文章是不同作家笔下的牛,在内容上延伸,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除此以外,“X”的选择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描写内容或主题的一致性。(二)描写对象或内容的相对性。(三)文章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四)相同作者同一个作者在不同体裁的作品中语言风格的感受,同一个作者借不同的事物表达相同的感情……(五)相同的文体具有相同文体的“X”作为补充,会对这种文体的学习更加有效。
“联读”促进课内大量阅读,它突破了课内只学一篇课文的模式,以“1”带“X”,甚至是多篇“X”或整本书。对于同一篇课文,不变量“1”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学情灵活选择联读的“X”选文。这种灵活的选择,使得阅读内容多元化,阅读视角多样化;使得学生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从而提升文学素养;实现学生与文本信息联结,习得更多阅读策略,使阅读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