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温尼考特的世界:成为合格的妈妈

(2014-06-09 10:57:45)
标签:

情感

文化

育儿

教育

分类: 中心公众微信美文
有许多的家长前来求治,他们间或代替孩子前来问诊,间或倾家出动,浩浩荡荡,这些也就罢了,爱子心切么。还有很多家长带着一种挑衅、求证甚至是教训似的口吻带孩子来求治(当然他们的态度大多是对孩子),而且这样的家长有增无减。面对这些熙攘的人群让我深深思考,也让我疑虑:父母怎样养育孩子会更健康,孩子真的会按照父母的想法去成长么,怎样让孩子真正的成长起来?孩子的需要是什么,真的事无巨细就是好的爸爸妈妈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很多东西是支离破碎的,当听到高岚老师的《温尼科特与儿童心理分析》这一讲课程的时候,有了很多感动和感触。感动的是我与温尼科特这样的大家一样是做儿科临床工作的,这让我很兴奋。同时通过高老师的讲解,让我眼前一亮,使我很多的困扰找到了答案,让我最有感触的是足够好的妈妈和抱持性的环境。

走进温尼考特的世界:成为合格的妈妈


成长,对一个个体来说是个很沉重、很漫长的过程,在我工作中,除了面对儿童躯体疾病,现在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儿童的适应不良(包括厌食),和更多的行为动作(抽动症等),还有更需要面对的是家长甚至是一个大家族的问题:焦虑、困惑、无助、需求、期望等所有的,那么,父母该怎样陪伴孩子去成长,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真正的个体。

中国人自古崇尚传承,现在随着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出现,孩子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焦点、中心。从一个家庭组成开始,至孕育一个新生命,这个小生命在不知不觉中承载了父母乃至两个家族几代人的的希冀。在婴儿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所有的人力求用最充满爱、最完美的方式来照顾他,
在这样“充满爱”的中长大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呢?这里暂且把所有的养育着都称之为母亲吧,那么,怎样的母亲能陪伴孩子健康的成长呢?

这是临床的真实现象:一个有点流鼻涕,偶尔会有点低热的儿童,其余这孩子是一切正常的,临床上我们只是要求给孩子一个舒服、安静、平和的环境,并给他一个好的照顾,相对清淡营养均衡的食物,有时会用一点中药的清热的药物,孩子大概3-5天左右就会自愈。但是会有很多家长会倾家出动,多着可达五六人之多,神情紧张,言语激动:大夫,我家孩子怎么办呀,不会变成肺炎吧?还有一种家长会说:大夫,赶快给我家孩子开点好药,让他赶快好起来,我没时间看他。

还有的孩子患有胃肠感冒,大多这样的孩子以呕吐、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有的伴有发热和腹泻,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在孩子呕吐后频繁的给予喝水或进食,结果弄得孩子频繁的呕吐,更有甚者会做很多富有营养的食物强迫孩子吃掉,
最后造成孩子因为体液丢失过多而脱水。当我告诉他们这个时候孩子是不适合进食水的,家长们会马上大声地和我抗议:那怎么行,孩子一天都没有吃东西了?这样不会饿坏么?大家感觉一下,这样的家长,带给孩子的会是什么呢?这里只是举了在临床上常见的家长表达起来比较夸张的现象给大家感受一下。

上面第一个例子中母亲虽然都是来给孩子看病,但表达出的是两种态度,前者妈妈们过度的关心、担心孩子,给我的感觉是紧张、无措的。后面妈妈的反应孩子生病对她来讲是个负担,换个说法是不是孩子对她来讲有点烦呢?那第二个例子的家长呢,他们只是从一个方面(没有吃东西,怕挨饿,怕口渴)来心疼、关心孩子,可是他们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做法反倒加重了孩子的病情。这两个例子,妈妈们都是以爱的名义来照顾我们的孩子,都是这样急迫的想让孩子好转,如果把妈妈们的行为方式泛化一下,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第一个妈妈会让孩子紧张,觉着自己很严重,觉得自己没有能量,成长的过程中是不是会小心翼翼,有的时候还要退行呢?那第二个妈妈呢?第三个妈妈呢?

温尼科特告诉我们,在刚出生的婴儿的内心中,是没有一个外部世界的。在这个时刻,如果有一个足够好的照顾者去照顾这个婴儿,婴儿就会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外部世界是由婴儿自己所创造的,同样的,他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感受外部世界,会带着这种全能感和来和外部世界接触。但这个时期会非常快速的过去,随着婴儿的长大,他对外部事物感知的增加,在婴儿的生活环境中,如果母亲还以一个完美的、全能的照顾者,持续的满足他的基本欲望,换句话说就是在用爱控制着孩子,这个时候的孩子是感觉不到真正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相脱节的。,则幼儿在发展上会发生停滞现象,而其精神上的症状就会在其发展上的停着点上逐渐表现出来。在其儿童期甚至更晚出现退行、适应不良等等社会行为。

那么什么样的母亲是合格的母亲呢?温尼科特给了我们一个词: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我们可以把母亲分成三种,一种是好母亲理想的母亲,(就是第一种),一种是忽视孩子的妈妈(我们姑且说是第二种、第三种),还有一种是不太理想不太符合母亲条件的妈妈(就是足够好的妈妈)。所谓足够好就刚刚好,我理解的刚刚就是:刚刚达到孩子能感觉到的好,你给少了叫不够好,你给多了就过分的好,二者都不够好。也就是说,在婴儿期,更偏向于足够多,即少了不好;而随着时间推移,做妈妈的,更要避免的是不要过多,刚刚好就好,或者可以理解成不要用爱来控制孩子,也就是放手,适当的做一下“后妈”让孩子随着能力的增长而逐渐面对失败,在这面对失败和挑战的过程中,孩子是逐渐的感受到自己的,也就越来越真实。

足够好的母亲是跟随孩子的反应,直觉性的感觉孩子不断变化的需求,环境的支持会促使情绪的成长,因此环境的设定是必须足够好的,足够好的母亲会提供足够好的抱持环境,母亲会根据孩子的适应能力去对这个抱持性的环境
作出调整,母亲与孩子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创造更多的自由,使孩子变成独立的个体。

在我的工作实践中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孩子悄无声息的站在我的诊桌旁,他的爸爸或妈妈告诉我:快给我家孩子看看,是不是缺什么呀,是不是有多动症呀?在家没有老实的时候,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等等。我看到的是这个孩子羞怯的眼神,偶尔会小心的来触碰我的鼠标(是我的眼神鼓励他)。在门诊会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例,家长都是夸张的表达孩子的动作多、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等症状,孩子呢,在我看来几乎都是怯弱的、文静的(在我见到的那一刻)、严肃的、有时也会带着好奇的(只有这一刻我能感觉到孩子的天真和相对安全的东西)。一般我都会问下家长这孩子看动画片也这样么,答案大多是否定的,这哪里是一个多动症的孩子,我的感觉这个孩子的问题就是来自于家长,家长没有给他一个宽松、安全的抱持性空间,换句话说是妈妈有种挫败感,她的孩子没能按照她要求的方式去成长。这个失败,我理解是指孩子越来越不按照妈妈的要求行动,因此妈妈感觉到失败和被抛弃。

当孩子已经不再是婴儿,就越来越不按照妈妈的要求行动,因此妈妈感觉到失败和被抛弃。妈妈要接受这一变化,相信孩子、支持孩子,意味着给孩子更大他自己的空间。
这就是抱持性的环境。

温尼科特强调:抱持(holding)性的环境,就是可以在婴儿的自体满足中给予他认可,同时在婴儿经历挫折时,给予他保护的一个环境,当然,这个环境传达了充满关爱的照料、提供了一种安全感,将可能负性的、带有威胁的感觉体验转化成积极的经验。通过这种方式,抱持促进了的“继续成长”,个人经验的整合感胜过了焦虑感。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是可以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这样的环境的,抱持性的环境不仅仅指的是母亲提供给的,也可以是爸爸提供给的,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养育着提供给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