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近高考了为什么孩子还在玩游戏

(2014-05-04 17:19:44)
标签:

情感

分类: 中心公众微信美文

我们常说,压力能够带来动力,压力越大,动力越大,而且深信不疑。但很多时候,事实并非如我们想象那样,压力很大的时候,我们非但没能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反而去做与达成目标毫不相干的事情,即使事后反思悔过也容易多次反复。一位高中生在知乎社区上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实在搞不懂自己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去玩游戏,他坦言自己在游戏中并得不到快感。今天推荐的文章即为一位高校心理咨询师和一位心理学博士对他的回复,相信对于孩子和家长会有一定启发。​​​临近高考了,为什么还会玩游戏?​​原文刊载于知乎社区​​

  某高三学生:要高考了!我不是一个喜欢游戏的人,实际上我玩游戏并得不到快感,并且觉得厌烦。但是在面临学习时间完全不够的压力下,无法学习的时间选择游戏还是选择看书,我依然是选择了前者,这让我的时间更不够用了。要是我热衷于游戏那这问题还不算问题啊,我就想知道我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

解读一

​​ 文/动机在杭州  某高校心理咨询师               

 ​ 有时候我们有一个错觉,压力能给我们带来动力。但其实不是这样。压力会从很多方面造成拖延。在压力下,大脑会更容易屈从于诱惑。无论是烟、零食还是游戏,都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这种多巴胺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它激发的是人的渴望系统,它让你误以为做这些事会带来快乐。而人在压力状态下,对能分泌多巴胺的诱惑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

​  如果你不喜欢多巴胺之类的说法,更通俗点的理解方式是这样的:

​  压力会产生更多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是负能量。处理这些负能量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和心理资源,就是要消耗正能量。于是我们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压力越大,我们越需要时间和精力来放松,那就玩会游戏吧。玩过游戏后回头一看,原本就很紧迫的时间又消失了些,压力更大了,只好继续放松。压力和拖延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

  另外,如果玩游戏中你有内疚和自责,那不仅会加重压力,还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好吧,我都已经玩游戏了,那再玩一会又何妨?你越是自责,越是容易自暴自弃,就变成你说的这效果了,明明觉得不好玩,却玩个不停。

​  怎么办?给你两条建议:

​  建议之一,是区分渴望和真正的快乐。有时候我们玩游戏或者做其它的事,是因为大脑激发了我们的渴望系统,让我们误以为会带来快乐。但其实不是。如果你能清醒地意识到,并不断提醒你自己这一点,游戏对你的诱惑就会减少些。

​​  建议之二,处理内疚和自责。这个我稍微说得长一点。​

  我们本能地以为内疚和自责是我们对抗拖延症的朋友。我们相信,当我们屈从诱惑或者开始拖延时,需要有一个严厉的自我对我们提出批评和指责——就像孩子的我们的父母和老师所做的那样。我们从不怀疑充斥在成功学和励志小品中的口号:“想成功吗?那就对自己狠一点。”我们也觉得,自己之所以拖延,就是因为对自己不够严厉。于是我们更加自责。

 ​ 可惜这是一种错觉。

​  通常的情况是,当我们在上一次拖延中对自己态度越严厉,下次越可能继续拖延。很多研究表明,内疚和自责会让我们陷入“放纵—自责—更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内疚和自责会降低我们的自尊,让我们觉得自己懒惰、一事无成,因而更容易放纵自己。内疚和自责也会带来更多的压力,而压力也会让我们更容易屈从诱惑。

​  那怎么办?如果不对拖延感到内疚,难道还要庆祝吗?

  也许是得庆祝。和我们的常识相悖的是,研究发现,当人们屈服于诱惑时,不让他们感觉到内疚,相反让他们感觉到快乐,居然能够增加人们抵御下次诱惑的能力。这是因为一旦摆脱了内疚和自责,我们反而能够思考为什么会失败,而不是简单地把原因归于自己,我们反而能够在和诱惑的战争中重整旗鼓,学着不轻易放纵自己了。一旦摆脱了内疚和自责,我们也不用消耗大量的心理资源去安抚内心的挫败感了——这样,我们反而有更多的心理资源来增强我们的自控。

​  通常,我们认为意志力是规条戒律条,是理性的。但这些意志力的研究却发现,要增加自控能力,同样离不开自爱和自我怜悯,这些感性的东西。​

  如果你是一个孩子,虽然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却因为贪玩的天性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你希望爸爸妈妈怎么教育你呢?而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你又会怎么对待他呢?​  ​  孩子需要的,不是严厉的批评,当然也不是放纵,是那种带着爱的规范,慈爱而坚定。坚定是不忘目标和方向,慈爱是能够原谅和接纳,毕竟孩子只是孩子。

​  这个孩子就是你自己啊。

​  说到这儿,我又要劝大家放弃治疗了。告诉自己,自己只是一个凡人,了解自己意志力的限度,接纳自己的不足,爱自己,是你重新积聚正能量的不二法门。因为说到底,能把我们从拖延症中拯救出来的,还得靠爱啊。

​  另外推荐 《自控力》这本书,对类似你的例子,有详细描述。​ 

 ​解读二​​   

/李松蔚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

​  最近关于拖延行为有一些新的体会,上面“动机在杭州”老师的答案很好,但我还想补充一些。​  ​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面对的任务让你痛苦。我想说说这种痛苦本身。不管是用「焦虑情绪」也好,「压力」也好,「负能量」也好,这些说法都只是简单的标签,还不能增进我们对它的认识。

  如果说,只是因为时间紧迫而任务无进展,产生的焦虑感,似乎还是不够。

​  的确这种痛苦会因为拖延行为的一再继续而愈发强烈,但拖延也只能说是维持并加强了这种感觉,还不能算是始作俑者。毕竟,在打开任务的那一刹那,这种感觉就已经存在了。

​  我们痛苦,不满意生活当下的安排,哼唧扭动挣扎。至于打游戏?只是挣扎的一种渠道而已。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最近和拖延的来访者工作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苏轼这句诗。

​  总觉得这有点像是大家现在的生活写照。看上去忙忙碌碌,分秒必争,其实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恐怕内心深处都有一些疲于奔命的大失落:我这么累是为什么?到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是因为不拼就会被淘汰吧。是因为落后会被看不起吧。是因为不想让父母失望吧。是因为想让当初甩掉自己的女孩儿后悔吧。是因为北上广房价高得离谱吧。是因为身边的富二代又换了辆7系吧。是因为想做一番事业吧。是因为想让家人活得好点吧。是因为没法接受自己只有这么弱吧。

​  我举一个来访者的例子,当然,关键信息做了处理。他要做一份简历,已经拖了很久很久。每当他想到这份简历,他就烦躁得浑身颤抖。因为他想要一份完美的简历,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他求职的胜算,可他一想到求职,就觉得那些他仰望的单位不会看上他,会接收他的地方他又看不上。想到这个他就更加痛苦了,他后悔自己过去浪费的时间,也恐惧自己将来会遭受的鄙视……​

  他攒眉怒目,捶胸顿足,要和简历死磕到底,仿佛为了这件事不惜耗尽生命全部的能量。

​  我觉得他太痛苦了,太痛苦了。可惜的是,正如很多有拖延行为的人一样,他一直相信,他的痛苦是「拖延」造成的。换句话说,他以为只要写完他的简历,所有的痛苦就可以烟消云散。

  暂时吧,直到他很快发现下一件让他痛苦的小事,并重新开始拖延。——比如看招聘信息。​

  也不要责怪游戏、美剧或零食,或生活中其它的诱惑。它们没有魔力,是我们需要止痛片罢了。​  ​  真正出了问题的,是生活本身。为什么生活对我们来说竟变得如此艰难?

​  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一种安定平和的心态,也就比较容易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了。​  ​  我说适当的事的意思,可能是指学习,也可能是指别的事。​

  一切应该取决于你自己。你是谁?你在哪里?你喜欢什么?你这辈子打算怎样度过?

  澄清所有不相干的烦躁——就像「非要考上清华不可!」——单纯去看学习这件事情。你要真觉得有意思就试试,要确实志不在此,糊弄糊弄,对付过去也可以。考零分也不会判你刑的。

​  不管怎样选择,踏踏实实的,安心就好。你自己觉得生活有意思就好。

  看起来特鸡汤?嗯,其实说到最后,我提供的解决方案就是一个词:幸福。​

  一个人活得幸福点儿,有意思地生活,安心地工作,做事的时候就不必克服那么多痛苦。

  别看我说得简单,这可一点都不简单。我觉得拖延之所以是现代的流行病,就是因为现代生活这个节奏太容易造成大家不幸福了。夸张点儿说,一个人要想真正超脱这一切,就必须做一场逆流而上的修行,花巨大的工夫去锤炼自己的心智,以对抗整个大环境施加下来的紧迫感,羞耻感,无能感,失控感……别问我怎么做到。我也还在刚起步的阶段,觉得要面临的挑战多得很。

​  动机老师提到了爱和慈悲,这是很重要的法宝,虽然要学会使用也需要一些时间。

​  最后,用一句话回答你的问题:

  心急如焚时间很紧的人还去玩游戏——或者用其它方式填充自己时间——是因为不幸福。

  不幸福造成了拖延,当然拖延进一步又加剧了不幸。对多少人来说,这都是无解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