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通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常仰赖成年人的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行动的借口时,便会发展成神经性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阿德勒
---生活的意义---
*生命不外乎三种使命:
如何谋求一种职业,使我们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在我们的同类之中获取地位,以便我们能互相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如何调整我们的自卑,以适应“人类存在有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延续扩展,有赖于我们的爱情生活”等事实。可以归纳于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
*所有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他们决不相信可以用合作的方式来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他们赋予生活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个人的意义;他们以为,没有人能从完成其目标中获得利益,他们的兴趣也只停留在自己身上。
*大部分失败者是来自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儿童。
首先,因为在婴儿期患病,或先天因素导致身体器官缺陷的儿童,他们绝大多数都未被导入正途,他们的困难也未曾被解决,结果使他们多数人只对自己有兴趣。其次是经常造成错误的生活意义的情境是娇宠儿童。在他们看来,生活的意义无非是独占鳌头,并借此获取心中想要的每件东西。第三种是容易造成错误生活意义的是被忽视的儿童。一个被完全忽视、被憎恨或受排斥的儿童往往很孤单,不善于与别人交往,无视于合作的存在,也全然不顾能引导他和别人共同生活的任何帮助。
---心灵与肉体---
*人类从生命第五天开始,肉体和心灵就像是不可分割整体的两部分,而彼此互相合作。心灵犹如一辆汽车,它利用它在肉体中能够发现的所有潜能,把肉体带入一种安全而优越的地位。在肉体的每种活动中,在每种表情和病症中,我们都能看到心灵目标的铭记。
*焦虑不能被当作是性的压抑所引起的。也不能被认为是出生时难产所留下的结果。习惯得到母亲保护的孩子,很可能出现焦虑,他将是控制他母亲的有效武器。
*用悲哀来达成其优越感目标的人,并不会因为其目标达成而感到快活或满足。他只有在不幸的时候才会快乐。
--自卑感与优越感--
*所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愤怒、眼泪或道歉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作必然会同时出现。然而,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而不谈。
*假如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悲观之途,并萌生牢固的自卑情结。即使是对最善于合作的个人,生活也会不断向他提出等待解决的问题。没有哪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
注: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他起初追随弗洛伊德研究精神分析学,后来独自创立了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