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心理学
(2013-10-26 16:49:04)
标签:
教育青少年心理 |
分类: 心理人生资源共享 |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指的是孩子与其生活中重要的他人或爱的客体,尤其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着眼点不在于旁观者对此关系的看法,而是孩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对此关系的看法一一内化,尤为关注的是随着孩子长大成人并形成自己的人格,早期内化的关系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客体关系理论家,不仅仅考察母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他们还建构了婴儿与儿童的心理过程或内心过程,强调内化的关系与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在各心理阶段表达出来的内部驱力有显著的不同。许多著者形成了理论概念来解释客体关系,描述了客体关系发展阶段。并把他们的工作与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联系起来。关于这一主题最具影响的著者有巴林特(Balint)、比昂(Bion)、布兰克(Blanck)、费尔贝恩(Farbairn)、甘特里普(Guntrip)、雅各布森(Jacobson)、科恩伯格(Kernberg)克莱恩(Klein)、玛勒(Mahler)以及威尼科特(Winnicott),解释说明他们的贡献,相似点与不同点不在范围之内。
为了对客体关系心理学进行概括论述,下面笔者描述了玛格丽特·玛勒、多纳德·威尼柯特和奥托,科恩伯格的贡献。通过研究正常儿童与精神病儿童,玛勒与其同事具体描述了客体关系(母子关系)的各阶段,威尼柯特解释了儿童在与母亲和他人建立关系时所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更近的时候,科恩伯格提出了客体关系发展的有用的思想认识,因为客体关系的发展影响正常行为与心理困扰,尤其是边缘性障碍。对他们的贡献的讨论提供了更广泛的视野来看待早期母子关系是如何影响日后的人格发展的。
玛格丽特·玛勒
玛格丽特·玛勒(Margaret Mahler,1897-1985)是个儿科医生,后来当了精神分析师,于1938年从维也纳迁至纽约,通过研究母婴交互作用,玛勒及其同事推理出儿童前三年生活中发生于儿童内部的心理过程,儿童的发展可描述为三个时期:正常的自闭、正常的共生、分离与个体化。后一阶段分为四个亚时期:分化和身体形象、实践、和谐关系、个性和情感客体恒常性。在描述这些阶段之前,讨论三个玛勒客体关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很重要,这三个概念是:共生,分离和个体化。
在对孩子与母亲的观察中,玛勒与其同事对孩子如何与其母亲分离并形成个性尤为感兴趣。共生是从生物学中借用的比喻说法、指的是婴儿无法把自己与母亲区分开来的很早期的体验。儿童能够把自己与母亲和世界上的其他人区分开时就发生了分离。个体化是成为一个个体的感觉,知觉到我的存在。随着个体与母亲的分离,个体有机会形成自己是谁,自己能做什么的感觉。玛勒把分离和个体化的过程看作是正常的自闭、正常的共生、分离和个体化这三个发展阶段儿童都要处理的两个问题。
正常的自闭发生于生命的前几周。在这一阶段,婴儿无法区分他自己的努力与他母亲的努力,他自己通过遗尿或喊叫而减少压力,他母亲通过进食而减少饥饿,或减少其他压力(换布)。这一阶段是无客体的,玛勒、伯格曼和派恩(1975)把这种早期的状态看作是原始的,幻觉性的定向不明之一种。
正常的共生发生于第二个月左右,此时婴儿形成了一种微弱的感觉,把母亲当作能满足需要的客体。在这个时期,婴儿活在一种未分化状态,他们无法把他们自己和像母亲之类的其他人区分开来。在母子暂时融合的状态中,共生是满意的这很必要,因为它为以后的时期设定了一个阶段,以后婴儿要与母亲分离并成为一个个体。
分离与个体化:分化亚期发生于4或5个月的年龄。此时婴儿脱离母亲,开始发展运动技能和玩耍。视觉上,婴儿可以扫视其他人并把母亲与他人做比较,婴儿开始考察哪些东西属于母亲的身体,哪些不是,“孵化”(hatching)这一术语是玛勒及其同事用于描述朝向他人的警觉性和注意。如果母亲在以前的阶段干涉过多,那么婴儿可能强烈地从母亲处把自己推开,把自己分化成过于戏剧化的形式。
分离与个体化:实践亚期从大约9个月持续到大约15~18个月。随着孩子能够爬行和行走,他们能够离开母亲越来越远地去探索,也能够回到母亲身边求安全。如果孩子在这一阶段无法与母亲分离,他们可能产生与母亲一体感(共生)的錯觉,并想要母亲做他的延伸。通常孩子为他的新能力感到高兴,可能进入一个对母亲说“不”的时期,以这种方式来表达与母亲的分离。
分离与个体化:和谐亚期始于大约15~18个月,于大约2岁时终止。孩子开始意识到与母亲的分离,开始向母亲寻求安慰和舒适。在这一年龄段离开母亲时的焦虑可能比实践亚期时更大。和谐指的是解决了需要母亲和需要自治之间的冲突。在这一年龄段,孩子更可能意识到母亲与他们的距离,如果他们离开太久或太远,他们能回到母亲处。
分离与个体化:个性与情感客体恒常性亚期大约始于生命的第三年。孩子开始形成成分感,由于以前的阶段和时期中产生的爱和赞许,他能够与母亲分离。在这一时期开始时,孩子可能有一种感觉或形象,即母亲会赞许孩子所做的“好的”事情。当孩子形成了稳定的自我概念和稳定的他人概念尤其是母亲的概念时,就出现了客体恒常性。玛勒没有给出此阶段的终点,因为这一阶段持续终生。
熟悉玛勒的分离与个体化理论的精神分析师和咨询师常常发现把这一理论作为背景处理多种不同的分离危机很有帮助。孩子开始上幼儿园或托儿所并离开母亲有相当长的时间,此时就发生了分离与个体化,在朋友家过夜或去宿营是分离的其他实例。对学校作业的责任增加要求对个人的成绩负责(个体化)。在以后的生活中,诸如处理父母亲离婚,首次上大学,或结婚等问题把分离与个体化的问题带到幕前。随着年老的父母需要因他们衰退的健康或死亡而得到照顾,分离的问题可能再次产生。这一类问题, 以及由于有问题的客体关系而产生的严重病态心理,是所有杰出的客体关系理论家关心的问题。
多纳德,威尼柯特
多纳德·威尼柯特(Donald Winnicott)是一位英国儿科医师,他并没有提出一个系统化的客体关系理论。然而,他的思想可能是自弗洛伊德以后,对精神分析师和心理治疗师理解日常实践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较他人具有更多的影响。像玛格丽特,玛勒一样,威尼柯特在和那些因为心理问题而向他求助的孩子和家庭打交道的过程中,对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作了许多直接的观测。他的关于足够好的母亲、过渡期客体、真我、假我的观点(在这里后面将予以描述)对治疗师与孩子和成人打交道时,认识儿童早期对母亲的依恋以及这种依恋对日后生活的影响特别有帮助。
威尼柯特关于母性照顾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母亲是婴儿最易于依赖的环境。在怀孕期,特别在婴儿出生的头一个月, 母亲总是沉湎于不断地满足婴儿的需要。早期对外部环境的关注, 给婴儿带来一种错觉,使他认为乳房是满足他需要的万能的地方。婴儿由全依赖期朝独立期方向发展。
在孩子甶全依赖期经过相对依赖,朝向独立方向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母亲(包括双亲在内的其他人)对孩子的照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特别在出生后的头一个月。孩子躯体所处的环境具有安全感很重要。通过接触和轻轻抚摸婴儿的身体,使他开始了自我的发展。婴儿所处的环境与得到的抚摸影响着他与这些客体:母亲、照顾的提供者、食物、玩具的联系方式。母亲形成了婴儿如何对待喂食(乳房)的方式,并使婴儿在饥饿时,对乳房产生幻觉和想像。在这种情况下,婴儿与他周围客体的关系形成了 。
人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中,决定健康发展不是双亲的环境。威尼柯特使用“足够好”这一术语是指母亲能够适应婴儿姿态的需要,并完全满足他前婴儿期的需要。而且在适当的时候逐渐帮助婴儿朝向独立方向发展。然而,婴儿要学会忍受挫折,因此母亲需要的是“足够好”而非完美。如果母亲太专注于自己或对婴儿过于冷淡,就不能使婴儿学会忍受挫折,并且没有足够好的母亲,婴儿真正的自我也不能发展。真正的自我提供了一种自然的和真实的情感,在此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相反的, 当在早期客体关系中没有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假我”就形成了。当“假我”反应时,婴儿会抱怨他们的母亲,实质上他们认为他们要按家长期望的去做,而不能适当地从与母亲的联系中独立出来。实质上,他们是选择了母亲的自我而不是发展他们自己的自我。威尼柯特认为,这种“假我”的产生是母亲不恰当的照顾造成的。这些不恰当的照顾产生的许多的问题。
威尼柯特对心理疾病持一种发展的观点。他认为精神病(严重障碍)是早年缺乏母爱造成的,这干扰孩子与其他人(客体)形成满意的关系。中度障碍包括边缘障碍是母性环境导致的,起初母亲还是足够好的,但后来失败了,从而阻碍个体在适当的时期形成独立。威尼柯特认为精神神经症(轻度障碍问题)与俄底浦斯情结的破坏有关。威尼柯特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主要着重于驱力理论,这对精神神经症的治疗很适合。但就他自己的著作而言,主要是帮助理解精神病方面的问题。
威尼柯特的治疗观与他的客体关系的观点是一致的。他认为治疗假我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让病人能成功地体会到早期自恋和自我为中心的感觉。控制退行的方法用于行为倒退的病人,这类病人的行为倒退到早年的依赖阶段。要控制退行,治疗师必需觉察到来访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并成为来访者喜爱或憎恨的主观客体。治疗师在与失去理智和情感强烈的病人打交道时要保持冷静,并鼓励病人“真我”的发展。
奧托·科恩伯格
奥托·科恩伯格(Otto Kernberg) 1928年出生于奥地利,他是一位精神分析师,一位训练和督导的分析师,同时是一名教师和多产作家。作为一位当前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他努力地对客体关系理论和驱力理论进行整合。他的著作主要着重于边缘障碍的治疗和客体关系理论的长处(比弗洛伊德驱力理论更优之处)。受玛勒和伊迪丝^雅各布森的影响,科恩伯格设计了一个客体关系的五阶段模型。因为它与玛勒的模型类似,这里未加描述。本节描述的重要概念是关于科恩伯格的分离化解释和他的内在化观点。这是从个体外部来看待这些关系,这些概念与科恩伯格的边缘障碍的观点相关联。
科恩伯格的著作对心理结构尤为关注。他认为个体的内在化联系是通过持有自己的观点、别人的观点和对待这两种观点的态度而形成的。内化作用的三个阶段:内向投射、认同和自我统合产生于个体向成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在内向投射方面,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与来自自我的信息并未完全区别开来,但逐渐变得有区别。认同发生于接近1岁时,在这时,孩子能区分社会角色并认识到和他人的关系。在第三时期,自我统合阶段,孩子有一个清晰的自我形象,并对他们的外部世界有一种清楚的感觉。在这三个时期渐进的过程中,科恩伯格把客体关系内化作用(自我与他人的联系)的概念和弗洛伊德的自我统合概念结合起来。因此“自我”是在个体与母亲及其他客体联系的逐渐演化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所主张的那样,自我是管理本我驱力的一种手段。
分离是保持个体独立感情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正常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防御的过程,它可产生于内化作用三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这是对付自我中不受欢迎的部分和其他威胁部分的一种无意识的方法。如,一个孩子会把保姆想像成坏人,因为她无意识中不愿意把糖果给她(保姆^这就是分离。经观察,这位临时保姆并不是一个坏人,照看婴儿并非是她的全部身分。分离作为一种防御方式,在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中经常可以看到,边缘障碍者身上尤其多见。科恩伯格举了一个使用“分离”方式的病人的例子。
病人认为,如果她真的要向心理治疗师的父亲表白她是多么需要他和爱他;她将会用强烈的愤怒来抵毁他, 因为她经受了如此长时间的折磨。她认为,这样的分离可以和治疗师保持独立友好的最好关系。这种分离是对爱的寻求,她对一个有性虐狂的父亲型的男人臣服,虽然她并不爱这个男人;以及她对嗜酒父亲的反抗;在这些事情里,在对治疗师和男友方面,她的愤怒和抑郁的情绪是完全分离的。
在描述边缘障碍的原因时,科恩伯格谈到大多数有边缘障碍的病人都有一个很大的挫折史,并在他们生命的最初几年表现出攻击性。如果一个孩子在早年受挫折,他可能变得非常愤怒,并通过对母亲或父亲发脾气来保护自己。这时,母亲被认为是带有威胁性和怀有敌意的。而不被认为是一个哺育自己或足够好的母亲。因为有了这样的早期发展,他们到了成年后,可能很难调和在他们意象中自己对他人的爱和愤怒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分离”,或者会认为其他人包括治疗师都是坏的,或者有时认为他们都是好的。
在治疗边缘障碍病人时,科恩伯格发现最初的愤怒和不稳定的攻击行为在心理治疗过程的初期会转移到治疗师身上(负移情)。这样,治疗师可能被认为是不可信任的,令人害怕的,以及被认为对病人有攻击性。而事实上,治疗师并非如此。在治疗这种病人时,科恩伯格向病人指出,负移情是怎样影响治疗并构筑一种治疗以使病人很少能表现出负移情的情感。这样的治疗工作要求治疗师能认识到有受挫感病人的负移情(反移情)。这种病人表现出受挫折感是由于在生命的最初两年不能与他人建立起好的关系。
仅通过对众多客体关系理论家中的三位提出的主要概念进行讨论,来表达复杂而深奥的客体关系心理学是十分困难的。玛勒的客体关系发展模型与许多其他的客体关系模型相似,但并不相同,威尼柯特对婴儿与母亲之间关系的透彻见解在客体关系心理学中是具有影响力的,他的这些见解是理解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应用的要点。科恩伯格的观点对他把儿童早期的体验与后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的困扰联系起来是很有用的。这些理论家强调,孩子和母亲(或和他人)的早期联系与科胡特的自我心理学的发展观点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