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建筑师都是旅行家”系列继续为大家带来日本关西行的研究和感悟。此前我们曾通过桂离宫一窥日本文化中的”侘寂“之美,今天再来看看集侘寂之大乘的“茶庭”。
文、图 / 董必凯
中国建筑设计院 一合建筑设计中心 建筑师
茶庭的概念
在室町时期,日本的茶人就开始将喝茶的庭院作为进行禅茶的仪式性空间、一种精神性的场所而存在。茶室,多命名为某某庵,意为修行之所;茶庭,又名“露地”,即茶室所在的庭园,具体指从庭园大门到茶室建筑物之间的空间,是由茶道仪式场所演变而来的小型庭园空间。它是人们进入茶室之前的精神准备的场所,为来客到达茶室之前营造在自然当中顿悟的“禅机”。在禅宗僧人和一些社会名流中间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品茶的形式——茶道。茶道将品茶和禅宗思想融合在一起,所谓禅茶一家,目的就是为了强调茶道的精神与禅宗思想的一致性和相通性。茶道以“和、敬、清、寂”为宗旨,对于表面上华丽以及喧闹的事物给予否定,同时摒弃一切浮华和虚荣的东西,强调内心洗尽铅华的枯淡和坚强,寻求内心和精神上的安宁。茶道追求的是闲静和孤寂的境界,崇尚素朴和自然的状态。伴随着茶道的兴起,于是就产生了举行茶道的场所,随后就出现了专门举行茶道的独立的茶室空间。而安土桃山时代的茶道宗师千利休(1522 ~1591)则将茶室空间进一步演变,创造了没有任何装饰的、具有一定佛教意义的草庵式茶室。
草庵式茶室
草庵式茶室的建筑形态表现的是一种简朴、脱俗、静寂和孤高的性格,建筑材料使用的都是原始的土墙壁,室内空间是完全封闭的,追求的是清寂的非日常性质的空间和时间性格,是将茶道所追求的自然、朴实、真实的主人和客人之间的关系以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极小空间。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茶庭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分别被称为内露地和外露地。外露地中一般都设置有供客人整理衣冠仪容的地方以及厕所、休息处等设施,内露地一般设置有休息处、厕所、蹲踞和茶室等,二者之间的分界线是一道篱笆墙,中间是一扇被称为中潜的竹门。除此之外,构成茶庭的其他景观元素还有露地门、踏石、石灯笼和植物等。由此可见茶庭中布置的景观元素和景观节点非常复杂、全面,所以它形成的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特殊世界。这种分内、外露地的茶庭形式称为二重露地,此外还有不分内外的一重露地和三重露地等特殊形式。
茶道与茶庭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日本朝代 人物 特征 名作
产生 室町末 武野绍欧 枯山水 慈照寺同仁寨茶庭
~桃山初 千利休 池泉式 妙喜庵待庵茶庭
发展 桃山初 古田织部 以池泉 薮内家燕庵茶庭
~江户初 千宗旦 式为主 3000家茶庭
兴盛 江户初 小堀远州 枯山水 孤蓬庵忘筌庭
~江户末 片桐石州 池泉结合 桂离宫书院茶庭
产生期
日本室町末期至桃山初期。该时期为中国禅茶文化的传入和日本茶道的创立期,禅僧村田珠光及其弟子武野绍欧,创立了茶道和进行禅茶仪式的茶室,并将其茶道称为“佗茶”(“佗”即“幽寂”“闲寂”的含义),而武野绍欧的弟子千利休,则以一种“简素美”的意识创立了“草庵”茶室的原型——京都“妙喜庵茶室待庵”,成为后世效仿的范本,也是现存最早的“草庵”茶室。千利休造园讲究“六分实用、四分景致”,其以飞石(铺就茶庭道路的石头)为中心进行环形线路设计,认为茶庭中的所有景致,都是出于实用的需要,非供赏玩之用。由于当时的日本社会受到中国禅宗的影响,千利休的茶庭也力求创造一种幽静、枯寂的意境,追求“茶禅一味”的顿悟空间,其提倡茶庭的设计以精神为本位,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简素的情趣,感受“观空如色、观色如空”的禅宗理念。
发展期
大约在日本桃山时期到江户初期,“大名茶”的创始人古田织部继承了其师傅千利休茶道“佗寂”的精神,将“简素美”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让茶道和茶室在日本武士阶层普及开来。当时很多的“大名”都竞相效仿建造,这时期的作品主要有古田织部设计的京都“薮内家燕庵茶庭”,以及千利休的后代所创立的茶庭等。古田织部造园讲究“四分实用、六分景致”,茶庭的造景往往采用以自然界的某些片断来表现整个大自然的精神,提倡茶庭是自然的凝缩,追求的是曲折渐悟的空间感受,其茶庭多为二、三重露地,露地包括露地门、中潜、蹲踞、雪隐(厕所)等多重设施。来客需要按照设定好的路线行进游览,庭院中的飞石曲曲折折的朝向茶室方向铺设,蜿蜒的小路不仅增加了庭院的深邃感,同时使人绕遍了庭院的每一个角落。露地中间还经常设置各种障碍物,使来访的人无法看到露地的全貌,让一个极小的庭院空间变得迂回曲折且意味深长,其设置曲折路线的目的就是将人与世俗中的杂念分离,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进而寻找人生的真谛。这一时期日本的茶道在禅宗“空”的基础上加入道教的“虚”的理念,茶庭的布置中也逐渐融入道家“道与器”“虚与实”的“相对”的思想,追求道法自然、物我为一、返朴归真的境界。
兴盛期
江户时期,品茶之风开始向整个日本社会弥漫,不仅皇家与武家在自己居所设立茶室,连僧人也竞相在禅院中建造茶室和茶庭。小堀远州则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造园巨匠。其师从于古田织部,创立了茶道“远州流”,设计了日本最著名的园林——“桂离宫书院”,其茶庭的设计以蹲踞(洗手钵)为本位,追求茶室的精致美,强调庭院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同时,其将枯山水与池泉式园林相结合,设计了大量的书院式枯山水茶庭,创造了“虽有池泉但观者不动”的“坐观式”庭院,将园林作为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并取景于各地的名胜,如京都“大德寺孤蓬庵忘筌庭”,就是仿京都近江八景而设计的。这一时期,由于儒家思想的兴盛以及茶道中人文精神的崛起,茶庭造景开始追求“中常之道”、“和谐共生”,以及不同风格之间的相互融合。于是,在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茶庭逐渐与池泉式园林、枯山水园林结合,成为一种综合的园林艺术。
茶庭茶道仪式的关系
茶道仪式通常是按照:在举行茶道的时候,主人需要计算好客人到来的时间,并且需要将泼洒了清水的茶庭重新打扫干净。而被邀请参加茶道的客人,则需要在供客人整理衣冠的地方换衣服,并在外露地布置有座椅的休息处等候。在得到允许后客人们需要沿着铺有踏石的小路前行,穿过中潜进入内露地,这时就可以看到主人等候在那里迎接客人的到来。客人在进入内露地之后,首先需要在蹲踞处洗手、漱口,然后从茶室的宾客专用的入口——躙口处进入茶室。
茶室的宾客专用的入口——躙口
茶庭的设计考虑
茶庭追求的是禅茶一味的枯寂的空间环境氛围,形成的是与尘世不同的另外一个世界,所以为了营造茶庭的静寂和顿悟的氛围,茶庭需要根据茶道的功能流程来进行茶庭的流线布局,而茶庭中的踏石、蹲踞、石灯笼以及植物等的景观元素的设计也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是茶庭不同于其他庭园形式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茶庭中的踏石,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参加茶道的人不被潮湿的地面打湿木屐,影响茶道的进行。茶庭中踏石的摆放和铺设方法有很多种类,而且看似很随意和随性,但实际上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设计的,同时必须根据庭园整体设计的均衡来考虑。但是不论如何设计,有一个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就是踏石的铺设要以人的步距为基本原则,即一定要使行人走起来方便。踏石的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铺设和摆放方式是按照路径的前进方向,左一块、右一块、左一块、右一块如此这样的铺设方式,还有就是按照一条直线或曲线铺设,再有就是以两块山石为一组,或者以三块、四块为一组连成一条直线,间断摆放,其间其他的石块则随意铺设,后来还演变出来一种铺设形式就是块石和长条形的板石相间铺设的形式以此形成有一定韵律和美感的步行小路。
踏石形成的步行小路
石灯笼和蹲踞都是原本因茶道的关系而率先设置在茶庭中的添景物,是茶庭中不可或缺的景观元素,后来被引用到其他形式的日本庭园中,逐渐成为构成和形成日本庭园特色的重要道具。石灯笼的源头据说是来自佛教的献灯, 其形状有三角形、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因其具有照明和可以添景的双重功能,所以首先在茶庭中被使用。
石灯笼
在茶庭中,水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因为水是从尘世到圣界,从现实向非现实转化的媒介,所以作为能够清洗身体和内心罪恶的象征物,蹲踞在茶庭当中是必不可少的景观元素,客人们在这里洗手、漱口,目的是为了使身心都得到清洁。
蹲踞在茶庭当中是必不可少的景观元素
茶庭的另外一个称谓露地一词本身源于佛教,在佛教中露地表示的是清净无垢、超凡脱俗的世界,所以造园师把茶庭称为露地也是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暗示的,表明造园师在设计茶庭时的指导思想就是为参茶者营造出一种在进行茶道之前的在自然当中顿悟的空间。
茶庭风格的转变
日本茶庭自诞生以来,逐渐吸收中国的禅、茶、画中的多种思想形态,进而演化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由于日本早期园林大多为净土式园林和枯山水式园林,有很强的宗教色彩,从故而影响到千利休等人对于禅茶空间意境的营造,将其塑造成为一种近似于灵修的禅意空间。而茶庭发展到后期,由于茶庭需适应各个阶层的需求,其世俗性及观赏性逐渐增强,使其逐渐成为一种娱乐休闲和陶冶情操之所,开始从对向内心精神世界的关注逐渐地转向对外界的物质世界的塑造,重视修禅过程中通过与外界自然的交流而到达“悟禅”的境界。日本室町到江户时期茶庭造园思想的发展, 经历了从人对人的心授到人对物的冥思,从封闭回归自我意识到与自然万物的交流,从纯粹的精神追求到物质,从对充满禅意的简素美的追求到对艺术作品般精致美的诉求,从千利休禅意的进入式茶庭空间,到古田织部流动式茶庭空间,再到小堀远洲坐观式枯山水茶庭空间。
坐观式枯山水茶庭空间
茶庭造园思想的演化,与日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接受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室町时期,在禅宗的影响下茶庭追求“简素美”,感受“观空如色,观色如空”的禅宗理念;
桃山时期,逐渐融入道家“道与器”“虚与实”的“相对”的思想,追求道法自然、物我为一、返朴归真的境界;
江户时期,在日本社会对儒家的“中常之道”“和谐共生”思想的广泛接受下,茶庭中不同的造园风格开始相互融合,逐渐成为一种综合的园林艺术。
日本茶道三人及其茶庭的特点
室町—江户时期的茶道及茶庭的发展主要是千利休及其传承者不断做出的贡献,我们可以用三个时期中主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千利休的“待庵茶庭”、古田织部的“燕庵茶庭”及小堀远州的“孤蓬庵忘筌庭”作对比,说明日本这一历史阶段中茶道及茶庭风格的演化过程。
千利休与“待庵茶庭”
千利休(1522—1591),被称为日本茶道的“鼻祖”,其继承珠光绍鸥的衣钵,追求着茶道“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之境界,提出“佗”是茶庭的灵魂,即追求园林空间的寂静、简素之感。千利休所处的时代为室町末期至桃山时期,正值日本全国流行禅院式的枯山水园林,但是他所倡导的茶庵式茶室没有取法于具有禅意的枯山水园林,而采用了自然的池泉式园林。究其原因是由于日本早期的茶道对于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和一种精神性的需求,以及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内近距离体验自然,以体现出自然的美与静寂。千利休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妙喜庵茶室待庵”。
古田织部与“燕庵茶庭”
桃山时期,茶道与茶庭更加兴盛起来,茶道仪式已从上层社会普及到一般民间人家。这一时期的茶庭,不同于早期简明、质朴的茶庭风格,常以二重、三重露地为主,茶庭往往是截取自然美景的一个片断再现茶庭之中,以供人们品禅悟道、净化心灵。桃山时期最有名的茶道中人当属千利休的弟子古田织部,他将利休平民式的内向谦和的“幽茶”改造成武士风格的豪放的“大名茶”。相比较千利修时期的茶庭,古田的“燕庵”采用折线式前行的方式,增加了进入茶庭的长度、丰富了空间层次,茶室也比前期放大。古田织部更是将不均衡、不对称的布局发展到极致,来表示着对不完全的残缺之美的欣赏与追求,以在“不足中体味完美”“从欠缺中寻求至多”,其更提出了茶庭“四分用、六分景”的观点,即茶庭“六分”是为了营造景致,只有“四分”是实际有功用的。从中可以看出,日本茶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重视外界景物与人心灵的沟通,通过对外物的深刻感悟,以达到参禅悟道的目的。
小堀远州与“孤蓬庵茶庭”
江户时期是茶庭的兴盛期,古田织部的弟子小堀远洲(1579—1647),在继承草庵茶庭风格的基础上,将枯山水与池泉式茶庭结合起来,简化了进入茶庭的仪式,将茶室和茶庭巧妙地安排在禅院边缘空间的不同位置。同时,在庭园的各茶室间用“回游道路”联通,以提高庭院空间的游览性和趣味性,并以简单的材料经禅意点化来表现茶庭枯寂的意境,供人们举行茶道仪式时在茶室里向外欣赏,凝思默想以助雅兴。其设计的作品有京都“大德寺孤蓬庵茶庭”、京都“南禅寺大方丈庭园”等。
“忘筌茶室”属于将早期的茶室空间扩大而形成的书院型茶室,室内面积为12张“榻榻米”大小,与早期茶室采用木材及竹子等作为结构体的做法不同,“孤篷庵忘筌”用规整的矩形截面的木材作结构构件,故形态十分整齐。忘筌茶室一侧为“礼的间”,另一侧为“水屋”,在檐廊部位,木格栅糊纸的屏只有上面一半,下面通透,可见庭前的白沙露地、二重绿垣和牡丹型篱,实现了室外的庭院景观与室内空间的相互渗透,极富有禅意,显示了精妙的空间处理手法。
由于受到中国禅宗及道家思想的影响,日本自古崇尚“非对称”之美。这种非对称的特征在小堀的茶庭中都有所体现,如孤荃庵从总体到细部设计都尽量避免左右对称,景物、白砂分别各集中于一侧,在近景的处理上,以碎石和飞石模仿岸边的小路,中景配以留出较大空间的白砂,模仿江面的浩瀚辽远之感,以发挥观者的想象。最远处以大石堆砌假山,仿近江八景,并大面积的运用背景树,营造枯寂的意境,其构图类似中国画中对景物的处理方法,使得三维空间平面化、唯美化,像一幅水平展开的山水画卷轴,创造了以“坐观式”为主的茶庭,体现了江户时代特有的造园思想和人文气息。
本文作者董必凯,中国建筑设计院 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U2工作室建筑师。
本文由作者授权刊登,欢迎转发,如需转载请征得本刊同意。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