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识谱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中期评估表
(2012-10-06 22:00:42)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课题研究方案 |
金坛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中期评估表
课
学
课
课
题
负
责
人
负责人所在单位__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__
评
金坛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2008年制
一、课题组成员(含课题组长)研究概述
姓 名 |
主 |
唐燕 |
论文《让音乐课多点“音乐味”》获金坛市音乐学科论文一等奖 获金坛市政府“嘉奖” 辅导学生合唱《寻找春天》《红星歌》获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一等奖 辅导学生王子睿获第十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独奏比赛一等奖 辅导学生曹群、吴思瑾获第十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独奏比赛二等奖 获金坛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优秀辅导教师” |
顾刚琴 |
论文《都是录音带惹得祸》发表于2012年9月《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 论文《如何上好体校学生的音乐课》获金坛市音乐学科论文一等奖 论文《唤醒体校学生的音乐意识》获金坛市音乐学科论文一等奖 |
徐泳 |
论文《净化心灵,情智互补》获金坛市音乐学科论文二等奖 获“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辅导学生小合唱《梦的眼睛》获金坛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 辅导学生舞蹈《串串中国结,浓浓中国情》获第十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舞蹈比赛一等奖 获金坛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优秀辅导教师” |
张华 |
《交互式电子白板成就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合理整合》获省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 音乐教案《买菜》获全国优秀教案评比二等奖 《交互式电子白板成就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合理整合》获金坛市论文评比一等奖 辅导学生周洋获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独唱比赛一等奖 辅导学生周洋获常州市中小学生声乐类独唱比赛三等奖 辅导学生张中奇获第十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独奏比赛一等奖 辅导学生袁映宇、周欣羽获第十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独奏比赛二等奖 |
顾丽华 |
论文《虚浮背后的本真》发表于2011年10月《读写算》 论文《有效:收获缘于体验》发表于2011年12月《教育教学论坛》
《曲径通幽
《以身“体”之 获金坛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省艺术节“优秀辅导教师” |
唐佩娟 |
论文《让感恩教育畅游在音乐课堂中》获省“教海探航”(金坛赛区)二等奖 《百教“德”为先》获金坛市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 《百教“德”为先》获金坛市音乐学科论文二等奖 |
吴晔 |
论文《探索美 发现美 感受美》获金坛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论文《探索美 发现美 感受美》获金坛市音乐学科论文评比二等奖 辅导学生小合唱《小鸟天堂》获金坛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 辅导学生合唱《萤火虫》《我向党来唱支歌》获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一等奖 辅导短剧《一米阳光》获常州市中小学生短剧比赛二等奖 辅导学生生徐可、朱慧雯获第十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独唱比赛二等奖 获金坛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省艺术节“优秀辅导教师” |
吴云霞 |
辅导学生小合唱唱《童谣》获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二等奖 辅导学生合唱《太阳、太阳熟透的苹果》《红星歌》获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二等奖 撰写课题论文《五线谱多样化的尝试》 |
胡燕 |
《夏夜》教学设计与反思发表于2011年10月《常州教师教育》 辅导学生汤睿雅获第十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独舞比赛一等奖 |
韩婧 |
辅导学生合唱《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唱响和平》获艺术节合唱比赛二等奖 获金坛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省艺术节“优秀辅导教师” |
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自课题开题以来, 在研训中心的指导和学校的关心下,在课题组成员的齐心合力下,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扎扎实实地开展了课题的各项研究活动,使课题有效、有序地开展起来,做到了课题研究日常化,基本达到本阶段的研究目标。 1、调查分析,保证课题的有效开展 在研究初期为了了解学生的识谱现状,更好地进行研究,我们课题组老师随机对金坛市各个学校共抽取156名学生进行识谱教学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原先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大部分识谱能力较差,而大部分识谱能力较强的学生大多都是学过或正在学乐器的, 如果把识谱能力纳入音乐考核内容项目之一,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好好学。对于识谱的方式,学生更喜欢在游戏或创作活动中识谱。 针对学生的识谱现状,课题组也从心理的角度对识谱的过程(主要是音高的训练)进行分析,进过分析我们发现识谱教学有三个心理过程:第一是视觉反应的过程,即用眼看乐谱(识别音符)的过程;第二是听觉反应的过程,即从听觉的印象中“检索”出相应的音高的过程;第三是动作反应的过程,即指挥发声器官或其他动作器官进行唱或奏的过程。当然,这是我们对视唱过程的心理分析,这三个方面是一个不能分开的过程。 上述三个方面当中,动作反应(第三个过程)的前提是听觉印象(第二个过程)是否已经熟练地建立起来,如果已经建立了“听觉的快速反应”,那么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动作反应也是并不很困难的,那是属于对发声等器官的控制问题。 上述三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对小学生来说最难以掌握的是熟练的“听觉反应”,因为,首先它要求音高的高度准确性,否则就“走调”了,再则,音准观念的获得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才能获得。而我们要研究识谱的有效性策略最重要的观点是“识谱只有为唱服务、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服务才是有效的”。所以我们决定从加强学生以下几个能力入手进行研究: (1)节奏感的培养。 节奏感是音乐美感最重要的来源,也是音乐的生命,从低年级教学开始进行节奏练习,通过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发展学生对节奏的感知和记忆。 (2)听觉能力的培养。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识谱的基础也应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在教学中,强调听的作用,重视听的培养。 (3)准确歌唱能力的培养。 在音乐教学、学生的音乐实践中,认识音的唱名并不难,难在准确歌唱。所以我们应该始终把培养准确歌唱放在识谱歌唱中更重要的位置上。我们的识谱教学也始终是为更好歌唱服务的。 (4)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学习竖笛演奏、电脑音乐实践,识读乐谱,理解音乐中出现的音乐知识,加强课堂教学的识谱能力。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课题研究的首要因素是人,是实验的管理者和实践者。课题研究的深入与有效实施需要先进理念、科研理论、教学理论及纲领性文件、法规做导向、做支撑。在准备阶段我们课题组紧抓学习不松手,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结合、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了《与名师同行》、《中小学音乐教学新策略》、《教学的艺术》、《关注音乐实践》等音乐教育教学专著。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潜心研究,自觉反思,主动交流学习有关理论,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并且搜集了网络上的大量资料和信息,来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更好地把握了课题研究的方向,深化课题思想与认识,促进课题研究有序开展。一年多来,每人完成十余篇学习心得笔记。课题组顾刚琴老师也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为我们作了题为《让课堂教学高效起来》的专题讲座,她从如何使学生爱上识谱,让音乐课堂教学更有效这一实际问题出发,采用多种手段,在教学中寻找识谱、唱谱的乐趣,全方位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识谱的效率。顾老师的这一讲座也给我们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课题组张华老师也面向河滨小学的全体老师做了《小学音乐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 3.主题沙龙,在争辩之中明确方向 教科研“沙龙”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的碰撞,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自开题以来我们组织了数次的“识谱教学沙龙专题研讨活动”,活动围绕“识谱教学中谱种的运用”、“如何在中年级进行识谱教学”等多个话题展开。市音乐教研员张老师也向我们提出建议:课题研究要确立有效的方向、搜集详实的材料、注重开展的实效性,要把每一次课题组活动都能作为一次很好的教科研沙龙活动,在争辩中明方向。所以在每一次活动中我们都能确立研究的中心内容,对组员所教的内容都能从课题研究的内容实效出发,谈自己的观点、想法,应该说在每一次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中,所有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改变,教育思想都得到了升华。 4.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为实践服务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渠道,我们只有不断地尝试有效性的音乐识谱教学策略,才使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了分期研究目标和研究的重点,确定两周一节的教学课进行研究。为了使音乐研讨课真正获得研讨的价值。我们采用了专题研讨、一课多教、同题异构等研究的策略。 (1)专题研讨 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如音乐教学的研讨主题有“怎样建立学生的唱名音程感”、“如何在游戏中识谱“等。主题的设定者可以是课题组长,也可以是执教老师。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2)一课多教 一般来说,我们要求研讨课都有一个多次试教的过程,只有有针对性地不断改进设计,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如韩婧老师执教市级课题的研讨课《亲爱的回声》试教了五次,每一次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都集体听课,帮助磨课,在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中,有力地提升了我们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也体现了我们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 (3)同题异构 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来教,称为同题异构。唐燕老师和唐佩娟老师对《顽皮的小杜鹃》的同题异构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她们对教材共同钻研,又尝试通过不同的识谱教学策略来进行识谱教学,体现了她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体现了她们对教学个性和学生特点的正确把握。 每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们都能从研究识谱有效性策略的视角,把研究活动落实到教学中去,根据学生的课堂效果进行反思,总结,保证课题研究真正落实在课堂上。我们鼓励课题组成员每学期上好一节研究课,骨干教师起好示范作用,各成员之间互相随堂听课,使课题研究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开展起来,真正做到课题研究日常化。课题成立以来,课题组成员就以公开课和研究课等形式共上课十余节,其中市级公开课5节,校级公开课5节。 5. 观摩活动,研讨中提高教师水平。 自进行识谱教学的研究以来,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为了让教师们有充分展示的机会,邀请上级领导、兄弟学校的老师来观摩、汇报演出。2012年6月,我们还和其它课题之间进行了课题间的交流学习,就高慧老师的《爱唱什么歌》从我们的课题角度如何上好这一课进行了探讨。观摩活动时,大家认真听、认真记不放过每个细节;研讨时气氛热烈,积极发言、反思自己、中肯对待别人、毫无保留。共性的问题大家引起重视,如:集体识谱对孩子当前发展及长远发展到底价值有多大,其可持续性如何?活动的教学目标怎样设立?教学中教师怎样根据学生学习及教学情境灵活选择教学策略,真正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等等问题引起老师激烈地讨论。一些个别的问题也引起大家的警戒,如低年级小朋友到底识谱要到怎样的层次?这次活动的开展,对教师业务水平、能力、再学习、再提高的重视。因为我们深知,要使特色教学具有生命力,良好的师资水平是关键。 |
||||||||||||||||||||||
三、取得的阶段成果(包括出版、发表的成果、已产生的实践反映及专家、行政领导的评价等,已发表的论文,请注明发表的时间及刊物)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课题组成员不仅学习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还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推动教学、促进课堂高效教学。经过大家的努力,本课题组主要有以下成果: 1.教师方面 (1)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课题研究的过程,锻炼了我校的音乐教师队伍,课题组成员的课题意识、课改意识得到加强,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实验教师都能从本学科的教育原理入手,各自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平台,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研究成果,有十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获奖或发表。顾丽华老师的论文《虚浮背后的本真》发表于2011年11月《读写算》,论文《有效源于体验》2011年12月发表于《教育教学论坛》,顾刚琴老师的论文《都是录音带惹得祸》2012年9月发表于《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胡燕老师的音乐教学案例《夏夜》2011年10月发表于《常州教师教育》。张华老师的论文《交互式电子白板成就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合理整合》获省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音乐教案《买菜》获全国优秀教案评比二等奖。唐燕老师的论文《让音乐课多点“音乐味”》、顾刚琴老师的论文《如何上好体校学生的音乐课》、《唤醒体校学生的音乐意识》、顾丽华老师的论文《曲径通幽 演绎高效》分别获金坛市音乐学科论文一等奖,课题组还有多篇论文获金坛市二等奖。 (2)教学方法得到改变 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处处洋溢着课改的气息。灵动的课堂,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自开题以来,课题组唐燕、唐佩娟、吴晔、韩婧、顾刚琴多位老师分别参加了市课题研讨课交流活动,均获得了同行的一致好评和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2.学生方面 (1)培养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托尔斯泰曾说:“要想学生学的好,就要使他热心学。”这个热心我认为就是指的兴趣,学习识谱,兴趣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味进行枯燥的训练,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研究,教师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识谱教学策略,低年级学生在玩中学,通过游戏认识音符,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识谱兴趣大大提高。高年级采用“整体输入”法,先学歌后识谱,达到 “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练掌握”的状态,心理学家称之为“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最佳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激发,再进行后续的教学学生就会在音乐的海洋里“自觉自愿”地接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培养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 课题实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学生的识谱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今的音乐课堂上大部分孩子已经不畏惧识谱,并能利用对乐谱的理解去分析歌曲,孩子的演唱、表现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3)学生音乐素养得到了提高,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研究,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素养得到了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学校的合唱队、舞蹈队多次参加省、市区的各大演出、比赛,屡次获奖,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2012年5月由我们课题组承担排练的整台文娱演出参加了全国性的观摩活动,这次演出涉及到了全校300多名学生,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此次活动受到了与会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赞扬。 |
||||||||||||||||||||||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课题组就应着眼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发展目标出发,经过一年多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在课题研究领域不断探索,有行动的快乐,我反思的欣喜,也有实践的不足和困惑。 1.教学内容的量与教学时间的不相匹配也是研究中的一大问题,特别是中高年级的教学内容很多(毕竟小学音乐课的任务不单是识谱教学),因为识谱教学常常花的时间多,而取得的成效却很低。 2.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课题组展开课题研究工作以来,课题组教师撰写了多篇论文,但发表及获奖率不高。 3.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著作太少,研究过程理论支撑不够,特别是每一阶段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还要加强、,研究的层次比较浅。 4.原先用的教材是五线谱版,而从2012年秋学期起一年级使用的教材是简谱版,如何实现五线谱和简谱的接轨是我们研究中遇到的一个现实的问题。 5.虽然识谱教学的实践有了一点点收获,但是它的成效不是短时间能够有很大改观的,也免不了偶尔会陷入一些问题中,由于每一个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接受和感悟能力不同,因此这是一个比较慢长,需要积累的过程。 |
||||||||||||||||||||||
五、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1.研究计划及主要措施 课题研究中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还准备在《小学音乐识谱有效性策略》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继续开展研究,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深入研究识谱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在研究过程中将研究目标细化,根据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展开研究,加强日常教学研究的反思和交流。将识谱教学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要求结合起来,实施识谱有效性策略个案研究,低年级唱名音程感建立的研究,实现识谱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融会贯通。 (2)加强理论学习,多学习有针对性的理论专著,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理论促进创新教学,谋求优化的探究活动和高效的课堂。 (3)加强课题的组织管理,注重检查落实。确定每学期研究目标,落实到每位课题组成员,定期开展活动,开展集体研究,对获取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以便于更好展开实验研究,及时对课题活动进行研究交流,同时利用沙龙、教研活动等时间进行课题研讨。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研究中要能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写好教学反思,每人争取有文章发表。 (4)收集识谱教学活动案例、识谱教学模式、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教学心得、研究论文、教学实录等素材,进行理论分析、归纳整理,撰写出各种科学性、实用性、指导性、示范性兼具的音乐课堂识谱教学活动方案。 2.阶段性安排 (1)2012年11月——2013年1月 加强对于课题的管理,实施识谱有效性策略个案研究,识谱教学中唱名音程感建立研究,学生识谱能力评价的研究。 (2)2013年11月——2014年12月 整理课题研究材料,撰写终期研究报告,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
||||||||||||||||||||||
六、课题网页网址: |
||||||||||||||||||||||
七、评估小组对课题网页的等级(优、良、中、差)评定及简评 |
||||||||||||||||||||||
八、评估小组综合意见 |
||||||||||||||||||||||
九 评 估 小 组 成 员 |
职 |
姓 |
所 在 单 位 |
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十、金坛市教育研训中心评估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