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 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2015-12-24 16:40:0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
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立项号 |
|
课题名称 |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 |
|
负责人 |
张立娟 |
所在单位 |
蓝田县北关小学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明确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些关于阅读的语句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迫切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还必须使二者有效地衔接起来。 然而,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方面却很少触及。语文教学常常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往往重课内轻课外,重视知识的传授、消化和理解,轻视阅读的感染和熏陶;重视课文的分析,轻视课外相关内容的拓展;重视教材中篇目的学习,轻视课外作品的阅读和积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及阅读策略的指导等。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学生积累少,课外阅读数量不达标,阅读面窄,甚至不会独立阅读,阅读习惯没有形成,阅读兴趣不高的现象,就导致了相当多的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的现象。 为了改变以上现状,我们特提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力图改革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良现状,努力探索“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可行性策略,构建课内外相互联系的教学框架。此次研究,我们着重立足课内,从阅读入手,结合教材,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的探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充分发挥出语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努力践行《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使学生掌握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着力培养学生阅读行为自主化、自觉化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无论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都非常必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内阅读就是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阅读训练,是教师直接指导的在课堂上进行的阅读活动,其本质是语文教材性阅读,主要指课本阅读。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语文课的课堂阅读把阅读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作为特定任务,它为其他各科的阅读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影响着它们的阅读质量;其他各科的阅读则是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运用,反过来促进语文课的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是指课堂阅读训练之外的各种读书活动,其本质是非语文教材性阅读。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课外阅读开阔课内阅读的视野,延伸课堂教学的长度,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这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指的是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有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课内阅读服务于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促进课内教学,就是指课内外阅读的和谐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探究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途径和方法对语文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次研究,力求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为小学语文教学探究出新的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长足发展。研究的具体目标如下: 1.依托研究改变老师:改变老师只重视课文的分析,而忽视课外相关内容的补充和拓展的现象;改变老师只重视阅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忽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忽视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等现象。 2.依托研究改变学生:改变学生只注重教材中篇目的学习,而忽视课外作品的阅读和积累,力图实现课内外阅读教学的贯通和融合,触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掌握些许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着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行为自主化、自觉化的学习习惯。 3.依托研究促进语文教学:通过研究,探索出小学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基本方法、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如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后叙述课,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课等);总结基本经验,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本次课题研究,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目标,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谋求通过单元主题教学活动,聚焦目标于课堂,拓展阅读与课外,积极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新途径,积极践行“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长足发展。 |
|||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
一、研究内容及举措 本课题研究主要围绕每一组的单元主题展开,开展语文主题学习,让课外读物走进课堂,以读促读,架起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桥梁,使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开阔,内涵储备更丰富。在具体实施时,初步拟定从以下4个要点尝试研究。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文本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课堂上探索不同体裁、不同结构文本的阅读策略,和学生一起总结适合学生阅读实际的有效阅读方法。 2.找准学生课内阅读的衔接点,引进课外阅读内容,做到适时、适量、有效的补充和拓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进行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达到课标要求的的阅读量。 3.探索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课型(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后叙述课,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课、阅读展示交流会等),强化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提高课内阅读实效的研究。 4.依托多种活动载体和阅读评价;采用课内适时交流、展示和定期撰写读书笔记、召开读书交流会等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启动阶段(2015年9月)
设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5月) 按立项申请中的实施要点具体操作,积极、认真开展研究,探索课内外衔接的结合点与有效方法,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随笔、论文和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6年6月)
对 2.组织公开课,观摩研讨,收集、整理研究案例、论文、研究随笔、学生活动资料等,开展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2. |
|||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
在研究的过程中,自编小学生阅读材料,自制课件,探索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课型(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后叙述课,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课、阅读展示交流会等),及时总结出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经验和教训,探究出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撰写出有助于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现状的研究案例、教学随笔、教学设计、教育论文等,彰显课内外阅读衔接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价值和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