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深圳围屋鹤湖新居清代豪宅客家人 |
分类: 广东集锦 |

鹤湖新居,是深圳保存最为完好的大型客家围屋,建筑庞大气势、门楼精美灵秀,为回字形十阁楼围屋(八
座碉楼、两座望楼)。由兴宁客家人罗瑞凤于清乾隆年间创建,经三代人数十年坚持不懈努力,在清嘉庆二
十二年(1817年)建成。占地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整座围屋面宽166米、后宽116米、
进深104米,房屋300多间,以祠堂为中心,阁、楼、厅、堂、房、井、廊、院、天井、过道等建筑,既独立
又相互关联、隔而不断,被称为“九厅十八井、十阁九马廊”之称。

围屋周边平面呈梯形,面宽一百六十六米,后宽一百一十六米,进深一百零四米,建筑面积二万一千平方米,
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中心为府第式三堂二横,先建内围和四碉楼、一望楼,后建周边和四碉楼、一望楼。
围屋有房三百多间,高峰时曾有上千名罗氏族人在此居住。

正门阳刻“鹤湖新居”四个大字,题款为“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仲秋月吉旦”,这是鹤湖新居内围落成时
间,即公元1817年,距今200多年。

整座围屋体现天圆地方建筑格局,前面一个半圆是池塘,代表财,这里的水就是财。围屋中各个孔道里的水
流进池塘,象征日日夜夜不断地聚敛财富。
角楼、望楼以及围屋的外墙均有葫芦状、铜钱状的排气孔和射击孔。墙顶半米多高女儿墙内侧有宽约四十厘
米的走马廊,与角楼、围屋连通,既能防御又能迅速撤离。

“鱼鳞云断天凝黛,蠡壳窗稀月逗梭。”这是清代诗人黄景仁
凝镇许金海解读就是:“月光透过薄薄的蠡壳,来回折射,就像跳舞一般,好看得不得了。”
蚝壳窗,又称蚌壳窗、蛎壳窗、蠡壳窗、海月窗、海镜窗,采用打磨成薄片的贝类外壳镶嵌在木框上加工制
作成门窗,具有透光不透亮的特点,因工艺繁琐,费时费力,只有富裕人家才有实力置办。
2012年5月6日,在鹤湖新居内围横屋一房间内,意外发现一组保存完好的清代晚期海镜窗。 这组海镜窗是
一所房屋明间大门上部的通花窗。满堂四扇,总长2.52米,高1.72米,木制菱形格窗框内嵌海镜壳磨片,每
一片状如鱼鳞,闪烁着七彩虹光,贝壳特有的冰裂纹片片不同。这是深圳地区已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
古代海镜窗。

家院诗书绣,家堂翰墨香。
从第三代开始,罗氏家族陆续培养出二十余名士大夫,位于祠堂正门口的“大夫第”匾额,为道光皇帝赐予
罗瑞凤第三代子孙罗兆熊。
中堂是家族议事、接待宾客的地方。悬挂在中堂的堂联所描述的就是罗氏家族的来龙去脉。
瑞徵罗国派衍豫章湘水展模猷历代英雄昭史册,
凤止龙岗谋成东莞鹤湖兴厦宇千秋勋业冠人寰。

清顺治、康熙年间,在台湾收复、清朝政权稳定之后,为恢复沿海地区经济,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劝农招垦
政策。不少客家人从内地迁居沿海,成为客家人第四次大迁徙的典型代表。龙岗,成为一部分客家人的落脚
之地。
鹤湖罗氏的开基祖罗瑞凤,是客家第四次大迁徙中的一员,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从粤东兴宁墩上迁
居龙岗。
鹤湖罗氏由此发端,创造了“亲仁犹在”,“聚族于斯”的家族史话。

古井幽幽,岁月悠悠。

鹤湖新居内的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陈列着包括龙岗客家与罗氏源流、客家婚俗、客家服饰、儿孙祝寿、以农
为本、龙岗非遗、建筑木构件、龙舟制作、乡言村语、榨油坊等主题展览,涉及龙岗客家的历史沿革、民间
风物、独特的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

1996年,鹤湖新居被原深圳龙岗镇政府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
2002年7月17日被公布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深圳发展迅猛,高楼耸立中,你会发现有不少留存的古建筑,与这个年轻的城市肩并肩地伫立在阳光下,经
受时间与空间的洗礼,岁月便在不经意间汨汨流淌,留下了历史应有的印迹,无论艰辛还是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