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准确性的研究
(2013-04-15 12:23:30)
研究课题名称: |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的准确性的研究 |
||||||
设计者姓名 |
肖玉彬 |
所在学校 |
大石桥市石佛中学 |
||||
所教年级 |
九年级 |
研究学科 |
数学 |
||||
课题组成员 |
九年级全体学生 |
电子邮件 |
|||||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
|||||||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计算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基本条件,也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它不仅仅是七年级有理数加减乘除这一章的内容,教师一周就能完成的教学内容,而是贯穿整个初中阶段,是一个孩子学习数学受用一生的事。有着广泛的应用,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计算准确性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能力,计算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有着丰富的现实背景。教师要立足现实基础把文本中静态呈现、枯燥无味的计算题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生动地揭示出相应的计算问题,并对计算的事实采取多元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自我构建知识。因此这一内容具有研究性和实践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开放性,在学习中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师更能通过实施研究性学习来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
3、课题介绍 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计算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通过计算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肃认真的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
|||||||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 |
|||||||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计算中认真审题,确定运算顺序,审慎思考,寻求简便算法进行计算。 |
|||||||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
|||||||
起点能力分析: 学生在小学就开始学计算,到初中还是计算,只不过算的数变了,由整数变成有理数,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与整数在算法上一致的地方,即明确计算的方法,掌握计算的运算顺序,根据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找到计算的技巧,懂得简算。 认知结构分析: 学生原有的对用整数解决计算问题与当前所学用有理数数解决计算问题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应用的运算定律也是相同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 学习态度分析: 在活动的安排上有调查研究、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学生所喜欢的学习方式,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经历,善于思考和同学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
|||||||
四、研究的问题、内容和方法(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采用什么研究方法来达成这一目标) |
|||||||
课题研究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计算的准确性,简便性,以及由混合运算引深的乘方,开方,合并同类项,方程,不等式等的计算,并能进行有关的简算。通过计算,归纳其方法,探讨其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的影响等等。明确本活动的用途。促使学生整理信息时更有针对性,特别是为今后数学计算的准确性提供合理的理由。
|
|||||||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
|||||||
计划表、竞赛成绩、研究计算准确性报告(写出简短的研究报告)。选派小组代表,交流本小组选择的方案。
|
|||||||
六、资源准备 |
|||||||
教材、卡片、调查表、评价表等。
|
|||||||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
|||||||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起止时间 |
||||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
1、了解计算准确性的意义。2、明确计算方法。3、掌握计算顺序4、需求计算简便方法。 |
1、分析学生计算现状,明确计算准确性的必要性。2、介绍初中数学那些地方涉及计算。3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计算的作用。如载人宇宙飞船各部件的构造,建筑中的预算、格局等等 |
1课时 |
||||
第二阶段 |
提出和选择课题 |
1、分析计算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如何计算准确。2、经过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存在以下问题:a、马虎b、懒得算c、方法不清楚d练得太少 |
1、提出课题,让学生讨论。 2、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制订初步计划。 |
1课时 |
|||
成立课题组 |
各小组成立后,选定组长,根据自己的选题,(选择不同类型的计算,进行抽签,决定每组的任务),进行小组分工。 |
1、在学生自愿成组的前提下,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安排到工作。 2、制订合作学习规则。 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 |
|
||||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
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时间,完成报告表,预定成果等。 |
1、为学生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指引。 2、为学生调查记录提供指引。 3、为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提供指引。 |
|||||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
一、摸清情况、进行兴趣激发。根据小组不同类型的题目,先进行计算,之后研究合理的算法,探讨计算顺序及提出计算的注意事项。 3、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设计计算方法及计算准确性的方案。 4、各小组根据展示方案,形成文字材料,撰写研究性报告。 |
1、计算题目由简单向复杂,由直接向间接,由已知向未知,不同类型2、、向各组提供计算方法。3、根据各组学生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计算的技巧,选取参考意见,鼓励验算。4、向各组提供如何进行简便计算方法。5、参与各组活动之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订正。6、建立全体学生的电子档案,肯定成绩,鼓励进步。7、为学生参加抢答,竞赛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 |
4—5课时 |
||||
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
|||||||
首先,各小组针对本小组成员在各阶段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训练成果,进行自评、互评打分。采用量规的方法。其次,対于竞赛中优胜的小组给予奖励。最后,各组选派一个研究训练成果突出的代表在总结大会上作专题发言。教师针对本次研究学习过程作总结,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计算准确性的研究提出改进意见。本课选择课堂教学材料,注意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内容,只有让数学接近学生,激发他们的强烈兴趣,才是生动的最具创造性的素材。让兴趣进入数学课堂,让数学解决生活问题。力求凸现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计划用时:1—2课时。 |
附表一: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计划表一
小组名称 |
|
组长 |
|
记录人 |
|
||||
小组成员 |
|
指导老师 |
|
||||||
主题名称 |
|
||||||||
采用的计算方法及类型题 |
|
||||||||
研究方式 |
|
||||||||
材料准备 |
|
||||||||
活动地点 |
|
||||||||
具体时间安排 |
|
||||||||
人员分工安排 |
|
||||||||
成果展示方式 |
|
附表二:
综合实践活动调查表二
调查小组 |
|
调查时间 |
|
主题 |
|
调查的过程
|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施课题前进行调查存在的问题;第二阶段:实施课题中进行调查,掌握各组存在问题,分析原因;第三阶段:实施课题后进行调查,是否解决问题。 |
我的发现
|
|
我的收获
|
|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表
评价项目 |
具 |
评 |
||||
☆ |
☆ |
☆ |
☆ |
|||
情感态度 |
①积极参与活动 |
|
|
|
|
|
②主动提出设想、建议 |
|
|
|
|
||
③不怕困难和辛苦 |
|
|
|
|
||
合作交流 |
①主动和同学配合 |
|
|
|
|
|
②乐于帮助同学 |
|
|
|
|
||
③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 |
|
|
|
|
||
④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作出贡献 |
|
|
|
|
||
学习技能 |
①计算准确性高 |
A |
|
|
|
|
②会用多种方法计算 |
|
|
|
|
||
③实践方法、方式多样 |
|
|
|
|
||
实践活动 |
①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 |
|
|
|
|
|
②会与别人交往 |
|
|
|
|
||
③活动有新意 |
|
|
|
|
||
④关注他人、关注整体的意识 |
|
|
|
|
||
成果展示 |
①电子档案袋 |
|
|
|
|
|
②抢答、竞赛、汇报等 |
A |
|
|
|
||
③成果有新意 |
|
|
|
|
||
自我评价
|
良好 |
|||||
家长评价
|
优秀 |
|||||
同伴评价
|
良好 |
|||||
教师评价
|
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