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培养中职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
文/神龙跨三江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判断、推理,从而解决问题,而提出问题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对知识与技能的探索。当前,从中职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善于提问题、不敢提问题、不懂如何提问题,缺乏创新精神等。那么,我们如何去培养中职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呢?

一、崇尚质疑,激发兴趣,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可见,我们只有敢于求异,才能发现问题。可用一些科学家质疑的精神,突破权威观点,发现真理成长史实,积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知识、课本内容、专家观点等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变提出问题为持续学习内在动力,对于学生提出教师要认真对待,要分类点评,尽量找出闪光点加以延伸、拓展、拔高,点石成金。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大力实施开放教学、民主教学、兴趣教学等,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二、教给方法,注重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是从“三题”切入质疑。也就是从课本中的课题、节题、框题切入,将这“三题”前面加上“如何理解”、“为什么说”、“怎样”、“什么是”疑问代词,变陈述名为疑问句,问题就出来。如在哲学常识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框题,只需加问一个“为什么”,“问题”就出来了;二是从基本概念质疑。即从基本概念中抽出几个字,这几个字能否省掉。如,在经济常识中讲到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用于交换”这几个字能否舍掉?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就出来了;三是从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与实际相联系来质疑。即可以从现实生活现象同原有理论有否矛盾来质疑。如,在讲述“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主要依靠自己独立自主,同时又要引进技术、资金,实行对外开放”这个实际问题时,可引导学生这样质疑:这个观点、原理的事实依据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哪些表现又是违背了这一原理的?如果违背了,会导致什么后果?应该怎样做?

三、建立民主课堂,创造良好氛围,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一是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培养。情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础。深厚、融洽的师生之情会使教学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精力饱满、情绪高涨,思维积极主动。因此,教师要重视与学生思想情感的交流,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他们的益友,以一种平等、友善的姿势主动去关心爱护学生;二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微笑、点头,专心听学生说。微笑代表一种亲密关系,是一种“我不讨厌你”或“很喜欢你”的具体体现。微笑常能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状况,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点头表示你接纳对方,是一种鼓励、肯定,学生看到教师对自己点头,就会受宠若惊,对教师倍感亲切,对自己充满信心。专心是一种专注行为的表现,通过“无声语言”以及适当的口语反应等方式,集中精神与学生沟通。专注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鼓励他们自由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教师尊重、信任学生的表现。这样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扬民主、允许质疑、鼓励争论。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只是角色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观念,以满腔热情、平等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允许学生质疑,鼓励争论,给学生营造一个乐于提问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发言做到言为心声,句由已出。教师要做到信任多于批评、鼓励多于指责,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要轻易地否定。教师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不居高临下,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四、提出问题,及时评价,为学生“提出问题”护航。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评价,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多引导,让学生觉得成就感、有求知的欲望。然而,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无价值的或是与本节课内容无关的,甚至是不合理的等,出现这种情况,老师要以保护学生积极性为主,实行正面引导,本着“培养学生敢提问题,敢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会提问题”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渠道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质疑的兴趣,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为他们勇于创新搭建平台,为促进他们“爱学、乐学,好学、勤学”,培养探索精神打下坚实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