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内侯鄂君荣华富贵的秘诀
文/神龙跨三江
品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孝治理天下的皇帝,但他也有说不出口的“心愿”。比如,他杀了项羽,平定天下以后,开始论功行赏,群臣在这个时候都在彼此争功,大家吵了一年多都无法确定。

刘邦认为,萧何功劳大,就封萧何为侯,封的也最多,但群臣却心中不服,议论纷纷。在封赏勉强确定之后,对上朝席位的高低先后又起争议,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多次重伤,而且攻城掠地,功劳最多,理应把他排在第一。”刘邦因为在封赏时已经委屈了不少的功臣,多封了很多给萧何,所以在席位上也不好再坚持,但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经揣摩出刘邦的意图,就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挺身上前说道:“群臣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攻城掠地的功劳,但这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好几年,军中缺粮,都是萧何转运粮食补给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次逃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接济皇上的,这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中又有什么影响呢?我主张萧何排第一,曹参排其次。”

刘邦听了自然是无比地高兴,连忙说:“好,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第一,可以带剑入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刘邦原本是个大老粗,在分封诸侯时,将一些从前跟着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功臣比喻为“功狗”,而将发号施令、出谋划策的萧何比喻为“功人”,所以萧何的封赏最多。但是,明白人一看就知道刘邦喜欢宠幸萧何,因此在安排入朝的席位上,高祖虽然表面上不再坚持萧何排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意。于是顺水推舟,专门讲一些“动听”的话,刘邦自然高兴。鄂君也因此而被封改为“安平侯”,封的也比原来多了近一倍。
鄂君在关键时刻厚着脸皮说的几名话,使他一生享尽荣华富贵。

由此可见,想上司之所想,说上司之想说而难以开口的“心愿”,这比无目的的巴结要高明得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方面的高手。从东方朔到魏征、从魏宗贤到胡雪岩,可谓人才辈出。他们多数都因老于世故,精通权术,深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与手段,因而在人际交往中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也能迅速在激烈的权利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个中佼佼者。这种“权术”如果运用不当,就会遗憾终身。

所以,人在任何一个环境下,都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讲人品,讲道义,讲奉献。一个业务能力强、人品好、干事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成绩显著……的人,哪个领导不赏识呢?还用得着去为上司表达“心愿”吗?还用得着以玩这些“权术”来实现自己的荣华富贵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