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如何把握“预设”与“驾驭”

(2013-05-15 14:18:04)
标签:

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

业务能力

教学效益

校园

分类: 教育随笔

 教师如何把握“预设”与“驾驭”

教师如何把握“预设”与“驾驶”

文/神龙跨三江

 

   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预设与驾驭显得十分重要,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一个焦点。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即预先设定,教学预设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引领”,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预设与驾驶不等于包办。只有进行充分的预设,我们才能做到“眼中有目标,胸中有思路,教中有方法”,才能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学沿着既定的方向进行,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如何把握“预设”与“驾驭”


   可是,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预设得过于严密,如:旧课复习和新课导入方式,最后的总结及当堂检测,课堂诸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及各环节的如何转换,课堂提问的设计及答案等。事无巨细。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更不允许课堂教学过程出现一点点的疏漏……像这样的课堂,整个过程如同演戏,教师好比是导演或主演,而学生则只配角或干脆成为观众。教学过程死板僵化,完全牢牢掌控在教师的手中,水泼不进,密不透风。这样的“预设”其实就是包办,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给学生留下任何自由发展的空间,窒息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教师如何把握“预设”与“驾驭”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正确的预设?学科不同,自然预设的方法也就不同。一般地,同样的教学内容,第一次讲授要注意预设,以后则注重生成。这告诉我们:科学性的东西可注重预设,智慧性东西则注重生成;基础性的内容注重预设,发展性的内容则注重生成;知识中注重预设,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注重生成。

 

   课堂教学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关键是靠我们去驾驭。驾驶课堂的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教师人格魅力、教育智慧和对自身、教材、学生、教法、教育时机等因素把握程度的综合反映,是上好一课的必要条件,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如何把握“预设”与“驾驭”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有不少教师都把驾驭课堂不自觉地理解为控制课堂,也就是说,控制课堂各环节的时间分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速度的快慢、课堂气氛的冷热,甚至具体到控制一两个比较调皮的学生。为了更精密地控制课堂,当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课堂气氛热烈,触及到预设外的问题时,往往就会被教师断然阻止,并强行扭转到预设的思路上来。像这样的课,教师上得小心翼翼,学生听得没滋没味,教学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无力实现。

 

教师如何把握“预设”与“驾驭”

 

   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有自己情感体验和生活实践的人,而这恰恰就是新课程建构的基础。既然教学的对象是主观能动的人,那就意味着不要试图用自己的权威、思想去控制他,因为教育的本质是让人获得自由。这就注定了教学过程不是一个死板僵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在驾驶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应更多地体现在吃透教材、选择教法、了解学情上,根据课堂动态实际,及时科学地调整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各主体之间如何更好地交往互动进行有机建构。即是说,驾驭有别于控制,而且要高于控制。

 

教师如何把握“预设”与“驾驭”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高度重视预设与驾驭,着力体现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力争做到:精心“预设”为“生成”留白;理智“生成”,为“预设”添彩。为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教师如何把握“预设”与“驾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