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肃为何能说服孙权
文/神龙跨三江
鲁肃(172——217),字子敬,汉族,系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是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去世,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纵观历史,古今中外领导人的周围,都有一些鞍前马后的参谋群体——智囊团。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魏文侯、燕昭王等都曾是“养士”;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四君子手下谋士成群。既然是智囊,总不能白吃饭,于是出谋划策、参谋咨询则是他们的份内之事。凡为领导出主意者,总希望自己的主意被采纳,于是总在进言的方式上、用语上下工功夫。有人进千言万语,却击不中要害;有人进言仅寥寥数语,却能打动人心。下面,我们来看看鲁肃是如何进言的。

鲁肃,系孙权的重要谋臣,是周瑜的得力助手。在《三国演义》中,鲁肃被描写为忠厚长者,小说中以鲁肃之“愚”,来衬托诸葛亮、周瑜之“智”。就像柯南道尔笔下的华生医生一样,纯粹是为了衬托福尔摩斯。
其实,鲁肃乃大智若愚、大智大勇之人才,而且有深谋远见。在《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中,孙权与谋臣们商议是战还是降。张昭和多数谋臣一致主降,鲁肃并未表态。在孙权去厕所时,鲁肃也跟出来了。

孙权知道鲁肃有话要说,拉住鲁肃的手问:“卿欲如何?”鲁肃说,刚才之言,深误主公。众人都可以降曹,唯您一人不可降曹。孙权忙问究竟。鲁肃说,如果我去降曹,曹操会封我还乡为官,占据一方州郡。您若降曹,曹操还会放您回乡吗?那时候,“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您还能在南面称王吗?众谋臣所言,都是各自为已打算,不要听他们的,您应早定大计……

可见,鲁肃进言的言语不多,但切中要害,以我鲁肃降曹与您孙权降曹对比,以降曹与不降曹后孙权地位之差对比,说到孙权的心坎上了,促使孙权下决心联刘抗曹,拼他个鱼死网破。鲁肃之所以一语胜过张昭等人的千言,就因为其言语真诚,设身处地为孙权着想,打破了孙权不切实际的幻想。鲁肃之所以一语胜过黄盖等主战武将的慷慨之言,就因为黄盖等人说不到点子上。

综上所述,鲁肃能说服孙权,是因为他有深谋远见,语言发自肺腑,为领导分忧、替领导着想。人都喜欢听真话,真诚的话才是最感人的,也最容易让人接受。这告诉我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言不在多,有情则诚。言辞要有物、有情、有理,要讲肺腑之言。肺腑之言可以使交谈的双方接近心理距离,可以使听者感到理解、信任、体贴和关怀。可以激起“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感。而虚伪之言,空话套话令人反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巧妙地运用情感因素,可以引起对方情感的共鸣。缺乏情感的共鸣,难以打动人心。所以,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在人际交往中……值得注意和关注的焦点。


感谢草根大讲坛栏目、感谢择文编辑思文!辛苦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