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品《游子吟》
文/神龙跨三江
盛夏的一天晚上,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河水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河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在月光的陪伴下,我漫步河床,浴着凉爽的河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我心旷神怡。突然间,我再次想起了孟郊笔下的慈母,不知不觉地吟诵着《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诗中的游子正是孟郊以第一人称的自述。
你看,慈母手中的积线,穿在儿子身上暖人心;临别时针针情,密密缝,惟恐远行的儿子晚来归。特别是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儿子有如抽芽的稚嫩小草,真挚的母爱好像三春的太阳。没有温馨的阳光拂照,嫩嫩的小草如何能渐渐成活?如何能茁壮成长?谁言?即谁能说或谁敢说,这一反问句问得好,问得义正辞严!真是力量千钧,可以问得未忘父母恩,仍铭记父母爱的子女丝毫不敢懈怠;更问得那些嫌弃父母、虐待长辈的不孝儿女无地自容。感情是那样的淳厚与真挚。

孟郊,系唐代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他,文笔细腻,针砭社会,给后人留下不少的好诗、名句。而这首《游子吟》之所以写得如此比喻贴切,扣人心弦。这与作者的身世更密切相关。孟郊是位孝子,他从小因家庭贫困,全靠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孟郊虽有奉养老母之心,但却因境遇坎坷,飘浮半生,久久难以如愿……直到年近半百,才得到一个小小的县慰官职,以尽孝道。这首《游子吟》便是他50岁时迎奉老母到自己住所时的应景所作。实在是可贵啊!

《游子吟》在某种意义上又可称得上一首讴歌母爱的不朽佳作。但任何一位母亲,将偎在襁褓中的小生命揽进怀抱的时候,深深的母爱与殷切的期待便是油然而生。儿女的血管里不仅流淌着母亲的血脉,而且母亲点燃着一盏心灯,儿女的生命就有了光彩的亮色与个性。是母亲给了孩子一双明亮的双眸,是母亲给了孩子一个神奇的世界……
生命感悟——源于汩汩流动的生命水,来自源源不竭的母爱。孟郊正是由于度过极其艰辛的生涯,才更激起他对母亲深深的依恋之情。殊不知,《游子吟》中字字句句,分明刻画了他早已沉浸在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的浓浓氛围中……言为心声,诗为情使。只有特定经历,只有情真意切,才能深蕴含意,才能留下这首发自肺腑的千古绝唱来。

这时,在河床上漫步、乘凉的我,鼻子就像“PH值<7”时,酸酸的,眼泪夺眶而出。瞬间,我从包里拿出手机给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打了一电话:“…妈妈,您还好吧?我永远爱您!”
朋友们,我们不论工作再忙,请不要忘记自己的母亲;不论走到哪里,走多远,请记住给自己的母亲打一电话,报一平安;不论发生了什么,情况如何,请记住叫一声“妈妈”……因为,那密密的针码是孟母的,也是你我母亲的,更是天下母亲的!因为,缝进丝丝缕缕的挚爱,缝进千般深情万般牵挂……面对着母爱的精深博大,面对着生生世世至高至纯的人间情感,悠悠寸草心,我们能付出的还能有多少呢?

这个盛夏的夜晚,是一个不平凡的夜晚。我诵咏着《游子吟》,穿行于那一片夏日的月光中,感受洋溢周身挥之不去的温暖。一切都在情境的回忆中……


感谢华夏文苑支持、感谢管理员渡舟摇月的推荐!
感谢草根大讲坛栏目、感谢择文编辑!辛苦了!
边框来自《筱蓉思柔》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