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和人工智能的区别
(2019-10-08 11:42:22)智能化和人工智能的区别
名称 |
智能化 |
人工智能 |
|
提出人 |
中国:石锡铭 |
美国: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 |
|
提出时间地点 |
1998年,中国深圳《机电智能化》杂志创刊时提出 |
1956年,美国达特矛斯会议(DARTMOUTH CONFERENCE)上提出 |
|
提出时代背景 |
石锡铭提出智能化概念的时代背景:自动化是国内目前的主流,大专院校的“自动化”专业是热门专业。国际上有“人工智能”的概念,国内没有智能化这个提法。石锡铭认为,智能化才是技术革命的方向。 |
人工智能概念的时代背景:图灵在1950年提出,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提问。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但当时还不是一个概念。 |
|
定义不同 |
石锡铭在1998年在《机电智能化》杂志的出版和发行时提出“智能化”,并明确:智能化是仿生学;自动化是智能化的初级阶段;人工智能是智能化应用的一种体现形式。具体到字面意思:智是智慧,能是能力,化是过程,重点是实现智能的过程。
|
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在1956年的达特矛斯会议(DARTMOUTH CONFERENCE)上提出的:人工智能就是要让机器的行为看起来就象是人所表现出的智能行为一样。 |
|
对象不同 |
智能化强调:智能化包含一切仿生领域最新技术在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因此,智能化的研究是所有的生物——人、蜜蜂、狗等,用所有是生物最优秀的“控制系统”为人类、社会服务。 |
人工智能强调:“人本身的智能”,因此,人工智能的研究大多可划分为四类,即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行动”、“理性地思考”和“理性地行动”。 |
|
核心不同 |
智能化重在“系统控制”,核心为“网络 数据 安全”。 |
人工智能重是“人工”和“智能”,核心在“应用 安全 伦理”。 |
|
服务对象不同 |
智能化强调技术服务于人,技术方便人。 |
人工智能强调用技术代替人。 |
|
发展方向 |
石锡铭认为,智能化利用生物的神经系统等运动、感知,自主识别、判断,把应用推向雾控阶段——即模糊控制。 |
人工智能强化实现视觉、感官、部分神经系统等感知和协调。 |
|
标准不同 |
2005年,石锡铭提出“智能化标准”:1、控制集成化:2、去硬件化;3、微型空心化:4、应用傻瓜化。 |
暂无标准。 |
|
主要神经系统 不同 |
相似的神经系统 |
神经系统是智能化的“核心控制系统”。智能化神经系统分为感觉性神经、运动性神经和混合性神经三类。开发顺序是:第一阶段为运动性神经,第二阶段为感觉性神经,如视神经——机器视觉、听力——语音识别、嗅神经——味觉神经等。第三阶段为混合性神经。 |
人工智能,主要是针对人而设计,因此,站在应用层面,人工智能的神经系统,和智能化的神经系统相似。 |
消化系统 |
智能化社会管理:道路、人容量、车容量等等。 |
主要参与者之一。 |
|
呼吸系统 |
智能化环境管理:空气、绿化、空气质量等。 |
主要参与者之一。 |
|
排泄系统 |
智能化城市管理:污水处理、水污分流等。 |
主要参与者之一。 |
|
自主系统 |
陇西锡铭认为:雾控制、或者模糊控制,相当于生物或者人类的自主神经系统、又叫植物神经系统,主要作用是对内部系统的控制与调节,最大特点是自主。这是智能化技术最高级的应用体现。 |
方向之一。有的人工智能,场景不同,有的则不需要自主系统。 |
|
说明:智能化概念,1998年提出至今,智能化概念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应用已经普及、广泛:物联网应用相当成熟;人工智能的应用成为大鳄们“融资”借口,目前还没有完全落地,但是方向;雾控(模糊控制)是智能化应用的最高形式之一,却受专家纬度的限制,作用被矮化而变得狭隘。因此,组织这些文字,自我学习、思考,与业界的朋友探讨。 石锡铭 2019年8月28日于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