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2018年1月28日),陇西锡铭吃饭前看中央电视台10频道的百家讲坛消遣,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正在讲《司马迁》,讲的好不好也就不很关心。但赵冬梅教授讲到“谷子一石”(发音为dan,在宋代,一石(dan)=97公斤,)时,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频繁的念一石(shi)。
噫,石作为古代计量范围,发音旦,这不是生僻,而是常识。
一般的人不认识,可以理解,但这可是中央电视台,传道授业的可是北京大学的赵冬梅教授哦。
陇西锡铭当时想到两个问题:1、这样的教授,真的是教授吗?怎么评上去的?2、中央电视台录制、剪接、到审核,难道也都就这个水平?
再往下看,里面反复出现的上面题字,开始我以为是“王石皮”,再后面品味半天,也让朋友们欣赏,很多人念成“王石皮”、“王石岁”、“王皮石”、“王岁石”,没有一个认出是“王安石”的。
国民文化素质,靠这些教授传道、授业、解惑,怎么提升?
陇西锡铭在微信圈发了一下感慨,陇西师范的老校长陈晋先生发来的消息,非常认真、严谨。转发出来,强烈建议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有关人等有学习的必要:
【石】和“旦”同音。这里讲的“石”不是“石头”的“石”,而是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管子》:“……脯二束,酒一石,以赐之。”《史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万石。”韩愈《杂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清·龚炜《巢林笔谈》:“顺治四年丁亥……是岁大饥,米石价四两,八年辛卯,大水,米石价四两二钱。”旧时陇西方言区计量粮食的容量单位是:石、斗、升、合(和“各”同音)、勺(和“折”同音),十进位制。“斗”有“大斗”“小斗”之分,陇西、通渭、定西、会宁、漳县、武山一带均用大斗。小麦大斗每斗160市斤左右。我小的时候,每年正月初一父亲都要祷告天地三界神灵:“……一年一变,一年一换。种上一升,打上一石。……”那时人们对“石”很熟悉,不会有人把“一石粮食”的“石”说成“石头”的“石”。但现在已不用容器计量粮米,而改用“衡具”,因此很多人就不知道“石”的读音了,以致有些专家把计算粮食的容量单位“石”,在著作中注为石头的“石”,闹了笑话。前几天有人编发的微信视频中就把“十石粮食”的“石”读作“石头”的“石”。当然青少年就更不知道“石”这么一个量词了。“石”读作“旦”,作量词,古代还是重量单位(120斤为一石)、计算官俸的单位(如“万石”“二千石”)、还可作土地面积、弓弩强度等的计量词。这些均不在陇西方言讨论范围之内,故略而不叙。
例句1:上世纪50年代以前,扛长工的一年的佣金是一石至一石二斗小麦(约1600至2000斤)。
例句2:旧时学生在市民家吃包饭,每月六至八升小麦,最高的也有每月一斗麦的,一年也将近成石的粮食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