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修身观
——仁智勇的试谈 转载
在孔子看来,人活着,就要活得好,必须有仁智勇三种品德。而知指的是大智,勇为大勇。知是有益于人,有益于国,不是在办事上耍小聪明;勇则为国为民,奋不顾身,不是在小事上与人拼命的莽夫。仁不仅要爱己,更要爱民;在爱国前提下泛爱众人,不是搞小恩小惠,谋取他人的好感;要做到仁,必须有大智大勇。做到大仁了,那么大智大勇就在其中了。
现介绍孔子的修身观如下:
一、知仁勇的介绍
1、《中庸》中讲:“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达即通达,对事理认识的清、讲的透。这句话的意思是,知仁勇是天下最通达的大德,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具有这一美德的人。
2、《论语·宪问》中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宽厚爱人,故无忧;智者能明辨是非,故不惑;勇者能临危不惊惧,所以无畏)。具有此三美德的人,就不忧不惑不惧。是顶天立地的君子。
3、孔子又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学、力行、知耻是达到智仁勇的主要途径。
二、对几种倾向的预防
由知耻而学习、而为人,勇含在仁和智中,故重点谈仁、智。在《论语、里仁》中“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安仁,即仁使人平静,专心为他人。利仁,即仁使人得利。仁是对自己的要求,知是让他人得益,(不仅自己得益)。《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仁者要求自己行仁,而知要求以人对待他人,即待人以仁。这样仁使对仁与对己统一起来了。意思是,关键在于你是不是个仁者。一个真正的仁者,会有真知真勇,就是即使自己完美,也是客观完美。一部《论语》108处提到仁,可见孔子对仁看得多重,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真正的仁者,会修身,进而会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仁政,则由此而来。
关于仁、知,孔子还反复阐述之。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论语.阳货》学习是成为仁者和智者的前提。想作仁者而不好好学习,就会变愚;想作智者,不好好学习,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就会成为一个行为放荡的人。因此孔子对学习好品德、学习有用知识,十分重视。他在《论语.里仁》中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识在于学习,爱学习的人将成为智者;学的目的在于行,在于用,学而且用,将成为仁者,。这说明,只和仁,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学习的,只有学才能成为智者,只有学以致用,才能成为仁者。由正心(端正思想)诚意(真心实意)达到知(知识学的精湛),格物(研究事物变化)才能成为仁者。在《论语.里仁》中:“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真正的仁者,知道什么样人是好人而爱之,知道什么样的人是恶人而厌恶之。
三、对知与仁的深入阐述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能行五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待人。”(
谦
恭不会受辱;寛厚能得到众人拥护;信实,人就信任你;勤敏能得到成功;施恩惠,百姓就服从你。)五条中,“恭则不侮”,“敏则有功”,是以利己为主的,其它是对待他人,管理百姓的。利己部分,体现了“仁者寿”的精神,重在修身。说明,孔子行仁一则修身,二则治国。以治国为主。
“仁者乐山”、“仁者静”是表示仁德的稳重、宽厚,无私无畏,基础是“泛爱众而亲仁。”仁者如山一样静,不可动摇,能长寿。智者核心是知人。知者乐水,想水一样灵活,稳下,是动态的。因此,知者乐,在获知上进入最高境界,以做事利于他人为乐。孔子把智分为三个档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是知者的最高境界。由此可知,知者如水,能洞察事物变化之规律,能机智灵活的处理各种矛盾。表现得明澈、通达、权变。在驾驭客观世界上运用自如。这样的知者,自然乐在其中了。
如果,仁智结合,加上“勇者不惧”,具有了仁、智、勇的人,可谓进入了人之最高境界。小则修身齐家,大则可治国平天下了。
四、学的意义
当今之人,把仁定为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公务员则执政为民),把智定义为掌握科学知识,即学为人民服务之本领;把勇定义为身心健康,敢于承担为人民服务之重担。在这三方面使自己臻于完美,则是理想之公民。达到这个标准是不容易的。但每一个人,特备别是青少年,必须努力学习之,修养之,历练之,尽力实行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经历挫折磨难是常有的事。但有了仁智勇三种素质,就经得起各种磨难的考验,生活得愉快和长寿。
这是孔子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今人应继承之。并以此警示自己,启迪他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