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柳原书法作品欣赏

(2013-12-15 12:28:49)
标签:

柳原

书法作品欣赏

http://s9/mw690/002Mh6itty6F0Bilu5y28&690

柳原近影
http://s6/mw690/002Mh6itty6F0BdC8E555&690

http://s11/mw690/002Mh6itty6F0Be666e2a&690

http://s2/mw690/002Mh6itty6F0BekWaJa1&690

http://s15/mw690/002Mh6itty6F0BfBxhQ7e&690


http://s12/mw690/002Mh6itty6F0Bgr9RF2b&690

http://s3/mw690/002Mh6itty6F0BgHDLYc2&690

http://s4/mw690/002Mh6itty6F0BhhhD523&690

http://s4/mw690/002Mh6itty6F0BhMO6Dd3&690

http://s5/mw690/002Mh6itty6F0Bif6mw14&690


http://s10/mw690/002Mh6itty6F0BfZfM5c9&690

柳原,男,1957年出生,本名刘建。曾任山东青年报社副总编辑,现为艺术中国杂志社总编辑。中国书法学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艺术创作中心特邀研究员、艺术中国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羲之书画研究院高级院士、水浒画院书法教授、孔子函授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哲学人类学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参加中国文联主办的“伟大丰碑全国书画展”;书法导报社、中国兰亭书法网联合主办的“全国书法小品展”;南京随园书社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性灵派书法展”;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山东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暨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三十年书法绘画展” ;入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等多种展览。其中在“全国书法小品展”中荣获一等奖。多幅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荣宝斋等权威机构收藏;艺术传略入选《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大系》等多种大型传略集;《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及全国各地报刊和广播电视多次介绍。曾出版《柳原书法作品集》、《离开墓场——形势法则在艺术领域中的运用》等书法集和书画理论著作。另有长篇小说《痛苦也是美丽的》、诗集《相爱的岁月》、哲学著作《本性世界——论人类本性以及作为本性现象的人类社会》等多种著作出版。

 

柳原:书法,从目的出发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和手段的。手段很重要,目的更为重要。因为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果我们不清楚目的是什么,如果我们混淆甚至颠倒了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我们就会犯严重的错误。
   苏东坡曾说过,作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方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我们可以看出苏东坡是不太顾及作文的形式和手段的,何时行何时止是不受规矩束缚的,是“无定质”的。如果你先有个“定质”,象八股那样,完全按程式去做,你就写不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文章。而现在情况是,人们心里往往是先有一种定质,先有一种程式的。比如有人说他是写诗的,他是写小说的;他认为诗有是诗的固定的形式,小说有小说的固定的模样。但是他却从没有想过写诗是干什么的,写小说是干什么的。总之是没有想过做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其实两千多年以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词达而已。”但我们却一直视而不见!如果我们知道是为了“达 ”,知道写诗写小说是为了表达某种东西的,情感也好,思想也好,那么我们就不会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我们就会发现,达成我们情感或思想的目的的形式或手段是很多的。在创作的时候,如果诗不能表达我们了,借助小说是未尝不可的;如果诗歌小说都不能表达我们了,利用一下哲学也许就达成了我们的意愿。这种为了目的不拘手段的做法,不仅在表达上会更加有力,甚至会创造出新的形式来。我们知道,尼采的很多哲学是文学化的,萨特的许多文学是哲学化的。实际上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是在写哲学或在写小说,他们是要表达一种东西,要实现一种目的。
   书法也应该是这样的。
   我一直以为,我们的书法艺术的过往的和正在演绎着的许许多多的问题甚至错误,虽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极为重要的一点当是缘于人们没有弄清楚书法艺术的目是什么,尤其是混淆甚至颠倒了书法艺术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因此,弄清楚书法究竟是干什么的,即弄清楚书法的目的是什么,弄清楚哪是书法的目的,哪是书法的手段,进而弄清楚手段和目的之间关系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极为重要。
   只要稍稍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当今书法界确有许多人是不甚清楚书法的目的是什么的,更是不甚明白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的。譬如人们对某种“体” ——或二王,或颜柳欧赵等等的追寻。追寻某种体并没有错误,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书法历史上的每一种体都是一种经典,而书之奥妙就在经典之中。问题是有些人只知道是在写什么体,却不知道写这种体是为了做什么。他们把体当成了追寻的目的,一辈子抱着某种体不放,最终埋没在这种体里,成为体的牺牲品。再譬如碑和帖,多年的争论大家应该已经清楚这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境界,各有优胜,但却有人仍然抱着崇碑抑帖或崇帖抑碑观点不放。这些人不明白,无论再伟大的碑或帖都仍然是我们取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不应该把它们割裂或对立起来。我们不应该看它们是碑还是帖,而应该看它们表达了什么,看它们所表达的东西是否对我们有益。如果帖的东西对我们有益,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它呢?如果碑的东西对我们有好处,我们为什么要摈弃它呢?如果碑和帖都同样地或共同地成就了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同时地同样热烈地欢迎它们呢?
   类似的例子俯首皆是,无须一一赘述。那么书法究竟是干什么的呢?归根结底还应是孔子那句话——词达而已——所给予我们的启示:书亦应达而已。我们必须明白:我们不是在写书法,我们只是在“达”;我们所“达”的不是书法本身,我们所“达”的永远在书法之外,在书法之上。当然,关于“达”,关于“达”的具体的内涵,自然不会统一,自然见仁见智,但你只要知道书之本质在“达”,知道“达” 之内涵在书之外,在书之上,那么你就已经理解了书法,你就已经进入了书法艺术的自由的天地,你就已经最大可能地接近了你和你的书法艺术的辉煌的境界。
   著名艺术家、清华美院教授袁运甫先生在看到中国青州的北齐佛教彩塑的时候,曾经为那些无与伦比的彩绘大为感叹。他说那上面的一些人物绘画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工笔彩绘了,已经更像西画油画的效果了,这已经是无法之法了。他认为,面对至尊至上、法力无边的佛祖,作为佛徒的绘画者们,已经忘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那种方法了,他们只是要表现那虔诚的佛徒之心!是的,他们已经不是在画画了,他们已经被对佛祖的虔诚、敬畏和崇仰彻底地统摄了——当一种目的的表达强烈到足够的程度的时候,方法已经不重要了,甚至已经无法了,而无法之法乃是至法,这正是从目的出发的自然而又必然的结果。
   佛教徒的绘画者们要表达他们的佛徒之心;
   我们的书法家们也要表达我们的内心的意愿。
   总之,做一切的事情都要从目的出发;我们的书法艺术也要从目的出发。从目的出发,一切的束缚就会释然而去,一切的包括碑帖的和理论的经典就会统统成为手段,听从我们的调迁,去达成我们的目的。而我们的目的之高远,不仅仅是创造新的经典,更将是实现我们的审美的追寻,情感的诉求,思想的表达,还有生命的辉煌,灵魂的慰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