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正韵》的命运
(2017-01-11 10:29:24)
标签:
菽园杂记洪武正韵中原雅音吴语 |
分类: 音韵学 |
稍有一些音韵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明代有一部官方韵书《洪武正韵》,到了清代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影响了,实际上就是在明代它的影响也不大。
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卷四云:
国初惩元之弊,用重典以新天下,故令行禁止,若风草然。然有面从于一时,而心违于身后者数事。如洪武钱、大明宝钞、《大诰》、《洪武韵》是已。洪武钱,民间全不行。予幼时尝见有之,今复不见一文,盖销毁为器矣。宝钞,今惟官府行之,然一贯仅直银三厘、钱二文,民间得之,置之无用。《大诰》,惟法司拟罪云有《大诰》减一等云尔,民间实未之见,况复有讲读者乎?《洪武韵》分并《唐韵》,最近人情,然今惟奏本内依其笔画而已。至于作诗,无间朝野,仍用《唐韵》。
《洪武正韵》仅仅是用于“奏本”“ 依其笔画而已”,它似乎没有按照既定的宗旨编写,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
《洪武正韵·序》记载:“…韵学起于江左,殊失正音,有独用当并为通用者,如东、冬、清、青之属,亦有一韵当析为二韵者,如虞、模、麻、遮之属,若斯之类,不可枚举。…卿等当广询通音韵者重刋定之,于是翰林侍讲学士臣乐韶凤,臣宋濂待制,臣王僎脩撰,臣李叔允编脩,臣朱右、臣赵埙、臣朱廉典簿、臣瞿庄臣、邹孟达典簿、臣孙蕡臣、答禄,与权钦遵明诏研精覃思,壹以中原雅音为定。”
《明史·乐韶凤》亦云:“八年,帝以旧韵出江左,多失正,命与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书成,名《洪武正韵》。”
当时“中原雅音”入声已经消失,浊音声母也已经清化,但是《洪武正韵》除了归并或分解一些韵部为76韵外,保留了入声,分为10韵,有人研究其入声韵尾仍保留了-p、-t、-k;声母依旧保留了浊音,声母共31个,其中有9个浊音声母。
《洪武正韵》似乎是介于《切韵》系统韵书和《中原音韵》之间的折衷古今音的一部韵书,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并没有“壹以中原雅音为定”。
有人统计过:参加编写工作的共十一人,其籍贯,除了一个蒙古人,其他都是南方人,其中有三个浙江人。因此有人认为《洪武正韵》“杂有南音”,难免这些编者受自己方言的影响,因为吴语现在尚且保存着部分浊音声母。我觉得这不是理由,圣旨谁敢不遵。
在洪武八年,新韵书编成,计十六卷,七十六韵,赐名《洪武正韵》。然而,朱元璋对新编成的韵书却甚为不满,“翻阅观览,经其中尚有未谐者”,于是下令重新整理,并任命了一批新的学者,“敕中书右丞相汪广洋总裁其事。”洪武十二年,再编而成的八十韵本的《洪武正韵》正式完工,仍分十六卷。但朱元璋对该韵书仍然不满,洪武二十三年,《洪武正韵》颁行即久,“上以字义音切尚多未当,命词臣再校正之。”再校正的结果,似乎就不了了之了。朱元璋最后把孙吾与所纂的《韵会定正》更名《洪武通韵》,命刊行焉。
大概正是这样,陆容才说:“《洪武韵》分并《唐韵》,最近人情,然今惟奏本内依其笔画而已。至于作诗,无间朝野,仍用《唐韵》。”
这里的《韵会》估计就是《韵会定正》。宋以后人们一般把《广韵》视为《唐韵》。
奇怪的是自唐至元、明一直有人认为《切韵》是吴音(江左之音),大概是吴语更多地保留了《切韵》音系的特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