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阳原名堵阳——读《史记》随笔
(2016-04-07 15:46:25)
标签:
史记张释之顺阳照三归端 |
分类: 史记随笔 |
各地地名的读音对于我们探索当地的方言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读《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首句: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
“堵阳”怎么读?
《史记索隐》的说法:“韦昭:堵音赭,又音如字,地名,属南阳。”
按照韦昭的说法,“堵阳”,应该读“赭阳”(zhě yáng),也可以读“堵阳”。
“堵”,古音當古切,又章也切。推导今音正是“堵”和“赭(者)”。
當古切,古音声母为端母[t](拼音d),今普通话没有变化;
章也切,古音声母为章母[tɕ](拼音j),今普通话变为[tʂ](zh)。
音韵学有“照三归端”的说法,也就是说“赭(者)”字古代声母源于端母(t),后来演化为[tɕ],进而为[tʂ]。
“堵阳”,顾名思义是“堵塞了太阳”,似乎不太吉利,于是改为“顺阳”,亦称“郇阳”。古代地名的改名也是很有意思的。
《史记正义》云:应劭曰:“哀帝改为顺阳,水东南入蔡。”《括地志》云:“顺阳故城在邓州穰县西三十里,楚之郇邑也。及《苏秦传》云‘楚北有郇阳’,并谓此也。”
dʑiuĕn(shun顺)——siuĕn(siun郇)——ɕyn(郇)
前一篇:“解手”的故事——读《史记》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