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若者必死!——读《史记》随笔

(2016-03-21 10:22:46)
标签:

《史记》

礼书

若者

那样

分类: 史记随笔

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怠惰之为安,若者必危;情胜之为安,若者必灭。故圣人一之於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於情性,则两失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失之者也。是儒墨之分。

                                     ——《史记礼书》

《史记正义》对第一句的解释是:“苟,且;若,如此也。言平凡好生之人,且见操节之士,以礼义处死,养得其生有效,如此者必死也。”

看了以后稍有点晕乎,“且见操节之士,以礼义处死,养得其生有效,”按我的意思纯属蛇足。

有人译为:

人若一意苟且求生,如此必死;一意苟且图利,如此必受害;安于懈怠、懒惰的必危,固执情性的必亡。因此,圣人一概处之以礼义,就能获生避死、近利远害、居安离危,事事得两全其美了。反之,若一概任情尽性,就会两者齐失。而儒者的学说使人两全其美,墨家学说使人两皆有失,这是儒墨两家的分别。

在这里把“苟”理解为“苟且”,不稳妥,应该理解为“只”“仅仅”。

人啊!只看见(注重)生,那样必死;只看见(注重)利,那样必受害;怠惰以为安宁,那样必危;欲望胜过理性还以为安逸,那样必亡。因此,圣人将这些(“生”和“死”、“利”和“害”、“怠惰”和“安逸”、“情欲”和“理性”)用礼仪来约束,就能使之两全,若只依着自己本来的情性作事,则两端(两样)都会失去。因此说儒者将会使人两端都得到,墨者将会使人两端都失去。这就是儒、墨不一样的地方。

这段话的头四句里的“若者”即“如此做的人”或“这样的人”,其实也可以说“那样的人”。我以为今天口语里的“那”、“那样”就源于古代的“若”。因为上古音的“若”音[nja]。“那”的上古音是[na],意思是“西夷国名”,在古代汉语里没有指示代词的用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