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眯明,提弥明也。——读《史记》随笔
(2016-03-16 21:43:08)
标签:
《史记》《赵世家》示眯明提弥明赵盾 |
分类: 史记随笔 |
灵公立十四年,益骄。赵盾骤谏,灵公弗听。及食熊蹯,胹不熟,杀宰人,持其尸出,赵盾见之。灵公由此惧,欲杀盾。盾素仁爱人,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扞(反击保护)救盾,盾以得亡。
这是《史记赵世家》的一段记述,很简短。 晋灵公要杀赵盾,“所食桑下饿人”出手相救,赵盾才得以脱难。《晋世家》则记述的比较详细,并交代了“桑下饿人”的由来:
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熊掌)不熟,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赵盾、随会前数谏,不听;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随会先谏,不听。灵公患之,使鉏麑刺赵盾。盾闺门开,居处节,鉏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初,盾常田首山,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眯明也。盾与之食,食其半。问其故,曰:“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原(愿)遗母。”盾义之,益与之饭肉。已而为晋宰夫,赵盾弗复知也。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先纵齧狗名敖。(示眯)明为盾搏杀狗。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示眯)明之为阴德也。已而灵公纵伏士出逐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士,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问其名,弗告。(示眯)明亦因亡去。
这段故事讲的是晋灵王骄奢凶残,视人命如草芥,赵盾多次谏诤,引起晋灵公愤怒,派人刺杀赵盾未成,又设宴饮酒企图谋杀赵盾,幸亏厨师(宰夫、公宰)示眯明出手相救,赵盾从屋里逃了出去,没有碰上埋伏的士兵,晋灵公又唆使猛犬追咬赵盾,示眯明为赵盾将猛犬杀掉,当赶来的士兵追杀赵盾时,示眯明反击这些士兵,赵盾因此得以逃脱。当赵盾问示眯明你为什么救我,示眯明答道:“我是当年桑树下那饥饿的人。”赵盾问他叫什么,示眯明也没有告诉赵盾,因这事也逃亡而去。
这里讲了一个赵盾有仁爱之心,示眯明有报恩之举,这就是赵盾的“阴德”也。
[索隐]邹诞云:“示眯”爲“祁弥”也, 即《左传》之“提弥明”也。“提”音市移反,刘氏亦音“祁”为时移反,则“祁”、“提”二字同音也。而《史记》作“示”者,“示”即《周礼》古本“地神曰祇”,皆作“示”字。邹(诞)为“祁”者,蓋由“祇”、“提”音近,字遂变为“祁”也。“眯”音米移反。以“眯”为“弥”,亦音相近也。有《左传》桑下饿人是灵辄也。其示眯明,是嗾狗者也。其人斗而死。今合二人为一人,非也。
这里先澄清一个问题,即《左传》记述救赵盾的是两个人,提弥明先斗狗而死,灵辄是“伏士”之一,所以“反扞”救赵盾。《史记》合二为一了。
示眯明、祁弥明、提弥明是一个人,古音是相同或相近造成的不同的写法。“眯”、“弥”二字同音,似乎不必说什么了,问题是“示”、“祁”、“提”三字音近让今人有点迷惑。
示,古音神至反(亦作时至反,同音),是脂韵船母三等字,中古拟音为[dʑi]。
祁,古音職雉反,是脂韵章母三等字,中古拟音为[tɕi]。
提,古音杜奚反(定母),又是支反,支韵常母三等字,中古拟音为[ʑǐe]。
这三个字的声母“船”、“章”、“常”在古代都属于三等韵的“照三”。按照“照三归端”的规律,这三个字的上古音声母就在[d][t]之间,“示”、“祁”同韵,“祁”、“提”声母相近,所以加上方音的不同,史家依声用字,就给今天的人们造成了一定的迷惑。
如“是”字,在古代亦音题,徒兮反,是浊音声母定母字,古音[di],浊音清化后读[t’i]了。“提”的音变也一样。现在上海人说“徒弟”时,我们听得像“读弟”。北方人“提溜”是说成“滴溜”的。都是古代浊音声母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