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远,更数国乃至晋。——读《史记》随笔
(2016-03-10 10:42:52)
标签:
《史记》晋世家重耳经过少不经事 |
分类: 史记随笔 |
《史记·晋世家》云:“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为晋国的发展和强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估计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登上王位时年龄最大的公子,也是遭受磨难和坎坷时间最多、最长的公子,而这“苦其心志”的经历应该是晋文公即位五年后霸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天子使王子虎命晋侯为伯。”这一年,晋文公六十七岁。
摘要《晋世家》有关重耳流亡的简历如下: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
“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
“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是时重耳年四十三。”
“狄伐咎如,得二女:以长女妻重耳,生伯鯈、叔刘;以少女妻赵衰,生盾。....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往齐国)。”
“过卫,卫文公不礼。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重耳怒。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二十乘,重耳安之。…. 留齐凡五岁。”
“过曹,曹共公不礼,欲观重耳骈胁。”
“过宋。宋襄公新困兵於楚,伤於泓,闻重耳贤,乃以国礼礼於重耳。”
“过郑,郑文公弗礼。….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適(嫡)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居楚数月,而晋太子圉亡秦,秦怨之;闻重耳在楚,乃召之。成王曰:‘楚远,更数国乃至晋。秦晋接境,秦君贤,子其勉行!’厚送重耳。”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子圉立。十一月,葬惠公。十二月,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於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唯惠公之故贵臣吕、郤之属不欲立重耳。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纵观重耳的流亡经历可以简单到用以下几个二字句概述:去国,奔狄,往齐,过衞,至齐,过曹,过郑,之楚,至秦,反国。
去,离去、离开也;奔,奔逃、投奔也;往,去、到也(动词);过,经过、路过也;之、至,到达、抵达也;反,返回、回到也。
楚成王对即将反国的重耳的一句话,可谓厚道恳切,并对重耳给予了很深的期望:“楚远,更数国乃至晋。秦晋接境,秦君贤,子其勉行!”
“楚远,更数国乃至晋。”
这里的“更”就是“经”、“过”、“经过”。《史记大宛列传》“更”、“经”同时出现在一段文字中,意思相同: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馀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很有意思今天“更”的平声有两读,一读“庚”,如“更改”;一读“经”,如“三更半夜”。实际上“更”、“经”二字在古代读音是很相似的,“更”,古行切,见母二等字,李荣先生拟音[kɐŋ];“经”,古靈切,见母四等字,李荣先生拟音[keŋ]。所以,“更”字与“经”字在“经过”的意思上是相同互用的。
今成语“少不更事”往往有两读:
shào bù gēng shì和shào bù jīng shì。
较早的书证出自民国初年福建人陈天尺的《病玉缘传奇》:“你少不更事,以致遭人所算。”(今福州“经”,音ging。)
“经过”一词出现的也很早,《後漢書.蔡茂傳》:“每所經過,吏人指以相示莫不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