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搏牛之虻?——读《史记》随笔

(2016-02-04 21:34:11)
标签:

山西临县方言

《史记》

分类: 史记随笔

今读《史记项羽本纪》,背景是秦朝大将章邯带兵在鉏鹿包围了反抗秦朝的赵王,在救不救赵王的问题上,卿子冠军宋义对项羽说了一番话,意思是不救赵王。第一句话是:“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关键就是一个“搏”字。

《史记索隐》云:

张晏云:“搏音博。”韦昭云:“虻大在外,虱小在内。”故颜师古(《汉书注》)言:“以手击牛之背,可以杀其上虻,而不能破其内虱,喻方欲灭秦,不可与章邯即战也。”邹氏:搏音附。今按:言虻之搏牛,本不拟破其上之虮虱,以言志在大不在小。

首先,搏,音博,则是搏斗、搏击的意思。颜师古的意思是人击打牛,不能破虮虱。司马贞的意思是牛虻与牛相斗,顾不上吃虮虱。

其次,邹衍的注音除了音训的意思还有义训的意思,那就是“博”应该读“附”,即“附着”,按照邹衍的意思应该“扒在牛身上的牛虻是为了吸食牛的血液,而不会去顾及虮虱。”

《说文解字》云:“虻,啮牛飞虫也。”段玉裁注云:“今人尙谓啮牛者为牛虻。”

我觉得第一种解释有点牵强,第二种解释比较合理。不过这都不是我写这段文字的目的,我的目的是说古代“搏”有“博”的音,“附”也有“搏”的音。

“附”,古音“符遇切”,拟音是[bio],今天读[fu]了。

“搏”,“補各切”,拟音是[pak]

当“附”字的古音声母[b]浊音清化后就与“搏”的声母[p]一样了,后来“附”字读[fu]后,在俗语中就出现了表示“附着”意思的“(在身上)”、“(在身上)”、“(在身上)”等字。这些字在古代或者不存在,或者本义不是“附着”的意思。如“爬”,《说文解字》:“握也。”

同时我又想到一个“捆绑”的“绑”字,到了明代才出现在《字汇》里,“補曠切,榜上聲。古無此字。今俗作綁笞之字。”这个字其实就是“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缚”字。

《说文解字》:“缚,束也。”《广韵》:“繫也。”

《左传·文公二年》:“战之明日,晋襄公秦囚。”

“缚”的古音是[biak],与“搏”音近。今山西临县方言里“博”、“绑[puo]”音似。

可见我们现在所用的一些字往往就是古代一些字的假借字,当古代这些字音变以后,替代字就出现了,它们往往保留了“正字”古音的痕迹。

在普通话里的“绑腿”一词,在临县说成“裹腿”。《说文解字》:“裹,缠也。”由此联想到山西方言里的用字往往比较稳妥。如:

“懂得”的“”,《说文解字》没字,《韵会》:“懵懂,心亂也。”

山西说“解”音“害”。李白诗:“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傻子”的“”,《说文解字》没字,《廣韻》:沙瓦切。(沙上聲。)輕慧貌。

山西说“憨”,“傻子”呼为“憨子”。

“找东西”的“”,《说文解字》:“爪也。”

山西说“寻”。“翻山越岭寻你来”。

“拉屎”的“”,《说文解字》:“摧也。”如“摧枯拉朽”。再如“拉手”。

山西说“屙屎”。 南朝梁大同年间(543年前后)《玉篇》:“烏何切,音阿。上厠也。”

山西说“拖手”、“拖上”。《说文解字》:“拖,曳也。”复合词:拖曳。

“摔倒”的“”,《说文解字》没字。《正字通》:“俗字。”《字汇》:“弃於地也。”即“往地下摔东西。”

山西说“跌倒”。《说文解字》:“跌,踼也。从足失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