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字读音的演化

(2015-08-18 21:17:54)
标签:

山西临县方言

白相

分类: 山西方言

 “不!”“吃不行。”“荷不动。”

“吃不穷,穿不穷,划计不到一世穷。”

可以说在我们的口语里,只要表示否定的意思往往是离不开一个“不”字的。

否定副词“不”,普通话是读成平声[pu55]或去声的,而临县话是读作阴入声的,音[pəʔ44]。查一下古代的字书或韵书,却发现“不”的本义没有否定的意思,在表示否定的意思时,似乎是“弗”或“否”的假借字,而且是一个现在应该读[f]声母的字,在中古属于非母三等字。

《说文解字》曰: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徐铉注音:方久切。)”

《广韵.尤韵》“不”小韵: “不,弗也。又姓,….甫鸠切,又甫九切甫救切。”

《广韵.有韵》“否”小韵,方九切。也有“不”字:弗也。《說文》作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天也,象形。又甫鳩甫救切。”

《广韵.物韵》“弗”小韵,分物切。又有“不”字:“與弗同。府鳩方久二切”。

“不”字在《广韵》里出现在3个“韵”里,有6个注音反切。反切上字有“甫”、“ 分”、“ 府”、“ 方”4个字,这些字今天普通话都是[f]声母。

按照古代韵书所注的反切及“不”字所在的音韵地位,其上古音应该是帮母字,王力先生拟音为[piu][piuət],这就是所谓的“古无轻唇音”,唐代以后演化为类似“夫”、“否”、“佛”这样的读音,声母为[f]。现在吴语里往往是用“弗”字表示“否定”。如:

龚自珍《金坛方言小记》:“不曰弗。

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浙人谓不曰弗。

汪东《吴语》:“《广雅》:‘弗,不也。’通语谓‘不’,苏州言‘弗’。”(苏州音[fəʔ43]。)

普通话里的“不”似乎来自“甫鸠切”([piu])的“不”,[i]介音失落读[pu]了,声调不变。而山西方言里读入声[pəʔ44],应该是“分物切”的“不(弗)”演化来的,与吴语方言的“弗”同源,因为龚自珍《金坛方言小记》:“不曰弗。”又云:“游谓弗相。(长言之弗相相)”

“弗相”现在吴语一般是写作“白相”、“薄相”、“孛相”的。如:

清乾隆十年《吴县志》:“谓嬉戏曰薄相。”清乾隆十五年《宝山县志》:“俗谓嬉游曰薄相。”民国《乌青镇志》:“嬉戏曰薄相。薄者,白也,相者,共也,哄也。”19341127日《申报》:“薄相,俗作白相,亦作孛相。为吴中通行之俗语,意谓嬉戏也。黄山谷《与范长老书》云:韩十逐日上邻学,且护其薄相耳。又赵闲《游华山寄元裕之》诗:山神戏人亦薄相。”

    可见吴语区“弗”有读“薄”入声的。

    “不”字的读音应该是这样演化的:

[piuət]——[puət]——[puəʔ]——[pəʔ](山西临县)

[piuət]——[fət]——[fəʔ](吴语区)

实际上在很古的时候“不”字就有一个类似于“薄”的读音。

古代有人把一种麻鞋(草鞋)叫做“不借”。

[西汉]史游《急就篇》卷二:裳韦不借为牧人。颜师古注云:不借者,小屨也,以麻为之,其贱易得,人各自有,不须假借,因为名也。

[]干宝《搜神记》卷十七:操二三量不借,掛屋后楮上。

[]王安石《独饭》诗:窗明两不借,榻浄一籧篨。

[]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及其后,则綦下不借

周礼·夏官·弁师》王之皮弁,会五采玉璂,象邸,玉笄”[]郑玄注:璂读如薄借之綦。綦,结也。贾公彦疏:汉时有薄借綦之语,故读从之,亦取结义。

可见“不借”也是读作“薄借”的。

“薄”字古音“傍各切”,属于宕摄铎韵开口一等並母字,王力先生拟音[bak]

今天山西临县“不”与“薄”读音相似,“不”是阴入声字音[pəʔ44],“薄”是阳入声字音[pəʔ24]。入声不分阴阳的话则应该是同音的。

有意思的是“薄”是古代並母字,是个浊音声母,而“不”是古代帮母字,是个清音声母,“薄”、“不”同音假借了,我们只能猜想现在的一些音变现象在古代就发生着,可能是个别字,也可能是某地的方言音变。

现在大部分北方话里所遗留的[f]声母读[p][p’]的现象,往往是在轻唇音产生以前就不读合口三等字了,而古代韵书的注音反切往往没有改变,因此人们往往产生一些疑惑,一个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不”字怎么就和古代的注音反切不一样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