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代宛平方言——摘自《宛署杂记》

标签:
北京方言宛平沈榜宛署杂记 |
分类: 各地方言 |
[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方言)
辇毂(京城)上民声音可入律吕,第民杂五方,里巷中言语亦有不可晓者。姑记其略。
祖曰爷。祖母曰奶奶。父曰爹,又曰别平声。又曰大。母曰妈。父母呼子曰哥哥,呼女曰姐姐。公、姑呼儿媳曰大嫂、二嫂。儿妇称翁曰爹,姑曰妈。女婿称妻父曰爹,妻母曰妈。外甥称母之父曰老爷,母之母曰姥姥,呼舅母曰妗子。主人呼雇工曰汉每。雇工称主曰当家的。内官家人曰猫食。弹唱人曰倒儠匠。代替人曰挂搭僧。痴人曰傻子。总角曰拐子头。
不明白曰乌卢班。不明亮曰黑古董。语不佳日胡㗙。话不诚曰溜答。语进出曰二乎诚。语琐碎曰饶道。话多曰急哩咶古。语不投曰劳叨。语无稽曰白眉赤眼。不理曰骚不答的。不上紧曰疲不痴。扰害曰鬼浑,又曰鬼打钹。无干曰平不平声。答不结绝曰鹘鶟唆唆。无归着曰没脚海。物不真曰疲混。提曰滴溜着。扶曰搊。扯曰拉。弃去曰丢。寻取曰找。放开曰撒。错乱曰扑刺。处置曰活变,又曰腾那。物之垂下曰邋遢。事之依违曰鹘鶟。修边幅曰张志,又曰挐堂。人不修洁曰邋遢。事物不洁曰赃。物不新曰曹。延迟曰委故。贫曰醮。富曰肥。着忙曰张罗。担当曰硬浪。满曰流沿儿。仓卒曰忽喇叭。有头无尾曰齐骨都。不齐整曰零三八五。不相投曰对不着。慌张曰冒冒失失。倩人干事曰累及。事不谐曰不合节。单行曰溜着走。追随曰钉着他。
耕曰耩。撅曰刨。上市曰赴集。浸曰泡。砌曰垒。水斗曰㯶(椶)子。水桶曰稍。树节曰扢搭。面饼曰馍馍。烧酒曰烧刀。驴骡曰头口。鼠日夜磨子。狐曰毛大户。头曰脑袋。背曰脊梁。脚曰蹻。项颈曰脖子。喉咙曰嗓子。不梳头曰挠头。
沈榜(1540~1597),字二山,今湖南湘临市羊楼司人。学笃行慎,为士林所推崇。明隆庆元年(1567)中举,历任内乡、东明、上元3县知县。任东明知县时,与该县名儒穆文熙一起,选刻《文浦铉珠》刊世。任顺天府宛平知县时,留心宛平时事,搜集地方掌故,加上署中档册文献,编著《宛署杂记》20卷,为研究明代北京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风俗掌故的珍贵参考资料。后钦差北直、山东、河南等省,押兑粮艘,钦差云南,督理矿务。因政绩斐然,升户部主事。著有《马上口谈》。
《宛署杂记》共二十卷,是沈榜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期间所编著。它记载了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民情、人物遗文等资料。从沈榜的序言中可以知道至少到了明代,北京史志书还是很匮乏的。在为政的三年中,沈榜感慨作为首善之区的宛平县历来无志,他说自己在地方上干县官的时候,还能够看到一些文字资料,而到了京城的宛平则看不到像样的志书。因为没有志书,查阅起资料来,就感到无从下手,“茫然无可备咨询。”于是他就凡遇上事情,一一记录下来,从宣谕、政令到断片残简,民间掌故,都在他的收集范围之内,最后完成了此书。它即是宛平的县志,又是北京最早的史志书之一。因是杂记题材,所以读起来,往往会让人感到很轻松很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