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简述

标签:
董解元董西厢西厢记诸宫调 |
分类: 古典文学 |
近来在网上阅读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颇有所获,我觉得对于自己了解宋元时期北方方言的情况很有帮助。下面是摘自及网上有关《董西厢》的一些介绍,摘录如下:
《董西厢》是今存宋金诸宫调最完整的作品,它标志着那个时代民间文艺的最高水平。
元末明初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条云:“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金章宗时董解元所编《西厢记》世代未远,尚罕有人能解之者,况今杂剧中曲调之冗乎?”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指出董解元的曲词“精工巧丽,备极才情,而字字本色,言言古意,当是古今传奇鼻祖。金人一代文献尽于此矣”。
郑振铎说,“诸宫调在宋金的时候流传得很广”,即以《董解元西厢记》为例,引其开卷〔太平赚〕、〔柘枝令〕二曲,并指出:“自王实甫以下诸《西厢记》,其结构殆皆为董解元的太阳光似的伟著所笼罩,而不能自外。”
徐凌云认为:“董解元应是生活在金章宗在世(1168—1208年)前后的北国文人、民间艺术家,他的《西厢掐弹词》创作年代上限不得超过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下限也不能晚于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南宋1127—1279)
现存《西厢记诸宫调》的早期版本,有1963年发现的明嘉靖本《董解元西厢记》,和1957年在绩溪发现的<</SPAN>古本董解元西厢记>,曾分别影印出版。另外,明万历以来的著名版本有黄嘉惠校本、屠隆校本、汤显祖评本、闵齐伋刻本、闵遇五刊《西厢六幻》本、暖红室刻本。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曾影印过《六幻》本,题名《西厢记诸宫调》。通行的校注本有凌景埏校注的《董解元西厢记》,注释深入浅出,简明易读,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董解元将二千余字的文言短篇小说,再创造为五万余字的长篇诸宫调,这一空前庞大的叙事作品,绝大部分均为董解元所虚构。《董西厢》是化雅为俗、化贵族文学为民间文艺的伟大杰作。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宋金时代中国文学由雅趋俗的历史文化走向。
《董西厢》结构宏伟。除说词之外,它共用了包括14种宫调的 193套组曲。作者在这种蝉联而下的组曲中对结构和情节作了苦心经营。作品以爱情为主线,用交叉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在相爱过程中的性格发展,同时巧妙而自然地穿插其他人物的活动。由于矛盾冲突尖锐复杂和采用了夸张、比喻、烘托、倒叙等种种表现手法,心理描写也相当细腻,因而能在平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中获得不平常的效果。从普救寺崔张巧遇起,经过闹斋、寺警、法聪递信、将军解围、西厢待月、客馆拷红、长亭送别、村店惊梦、郑恒传谣、崔张出走,到最后两人终成眷属的结局止,情节并无神奇怪异,然而波澜起伏,曲折多致,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董西厢》有说有唱,曲多白少,语言优美。金代民间俚曲发达,刘祁曾说:"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多在长短句,今之诗在俗间俚曲。"(《归潜志》)作者植根于民间文艺,吸取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汇,把它和民间口语熔为一炉,形成为一种朴实浑成的风格。《董西厢》传诵之曲极多,例如长亭送别〔风吹荷叶〕:"忆得枕鸳衾凤,今宵管半壁儿没用。触目凄凉千万种。见滴流流的红叶,淅零零的微雨,率的西风。"〔尾〕:"驴鞭半袅,吟肩双耸。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举此一斑,就可以窥见作者驾驭语言的才能。
《董西厢》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的产生。这两部作品文学样式不同,语言风格各异,各有所长,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表现同一题材的双璧。